六、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第6/26页)
至卅六年以还,共军先后发动六次攻势。第一次至第四次,仅使用一部份兵力,对长春及通化等要点,行有限目标之攻击;第五次及第六次均为全面之总攻,企图一举攻略瀋阳;共军历次之攻击,虽经国军先后予以痛击,确保战略要点;但在整个战略上,则形势日促,已由主动转变为被动,自四平战后,国军放弃安东、热东、辽东、演成吉长、四平之形势孤立。
至卅七年一月下旬,共军发动第七次攻势,二月七日,辽阳失陷,十六日鞍山陷落,下旬营口陷落,廿八日开原陷落,三月十二日四平失陷。
三月九日,在吉林之第六十军撤回长春,自五月以后,共军即包围长春,守军新七军及第六十军与共军力战,至八月初,城内军民粮尽,饥疲万状,共军乃发动政治攻势,挑拨第六十军与新七军(后改为一0二军)之感情,十月十九日,第六十军倒戈,新七军被缴械,副总司令郑洞国率两个特务营,坚守银行大楼,最后郑洞国投降。
在卅七年七月,国军曾以新一、新三、第五十二军对辽南扫蕩,但以兵力有限,收效甚微。
是年九、十月间,共军以二十余万之兵力,围攻锦州,范汉杰兵团力战,由于国军自瀋阳及锦西两方面前往增援之部队被截击不得前进,十月中旬,锦州失陷。
当锦州战起,瀋阳东北剿总以四九、七一、八0、八三、八五共计五个军组织西进兵团归廖耀湘指挥,十月五日西进,至廿六日,以锦州既陷,乃向东折回瀋阳,但被共军邀击,败彰武、黑山地区;同时,共军围攻瀋阳,并展开政治攻势,国军新卅、暂五十三师及瀋阳第一守备纵队被共军诱降,十一月二日,瀋阳沦陷。杜聿明在葫芦岛之军队十三万余人及义民三千,军品二千吨从海上撤出。
东北情形。既如上述,瀋阳陷后,林彪部共军四十余万人稍加整顿,匆匆入关;华北局势,已如前述,骤遭共军林彪部加在华北之重大压力,平绥路战况恶化,天津亦失陷,北平之傅作义,经共方之政治攻势劝诱,遂即投降。
东北及平津既失,共军大部份可南下,参加徐蚌会战。徐蚌会战国军在指挥方面固有若干错误与乎作战次长刘斐等人大量出卖军事机密因而陷于不利,但徐蚌会战并不是国、共两军成败之决定因素;很显然的,东北作战乃是决定性之因素,因东北失败,东北共军入关,对华北国军予以决定性之打击,华北傅作义部既已投降,共军大部南下,徐蚌国军全部不过四十余万人,岂能长久支撑挽回既倒之狂澜乎?因此,徐蚌会战之失败,乃迟早之问题耳!而自整个局势观之,国军之失败,乃由于马歇尔来华执行共党阴谋整垮国军之优势,乃其基本原因也。
假如马歇尔不来中国,中共不致有恃无恐,态度决不致如此蛮横,一切要听他的。
假如马歇尔不来,国军一百八十个师不致被撤销解散,部队必然是士气高昂,战力完整充实。即令和平谈判不成,必须武力解决时,以这一百八十个师,无论使用到哪一方面,哪一方面便形成重点,保持绝对优势,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再具体的说:假如在抗战胜利以后,没有美国来干涉内政,马歇尔——这个刽子手不来破坏拉垮中国国民政府的全面优势的话,中国政府所有三百五十四个师,以三十个师进入东北,接收到瀋阳为止,收编全部伪军及东北义勇军,稳定东北局势;以八十个师控制黄河以北至长城一带各要地,相机扑灭当地共军,并支援东北国军作战;其余二百四十四个师以四十个师为总预备队机动使用,以两百个师编为二十个兵团,分由四个集团军总司令统率,先保持重点于陕北,豫西方面,肃清各该地区之共军;以一部监视黄河以北共军,不使南渡,主力扑灭豫、鄂、皖边区及豫东、鄂东共军,再东进而歼灭苏北山东之共军。随即北渡黄河,与华北国军协力消灭黄河以北之共军;再后,挥军出长城,饮马辽河、松花江,解决东北问题,完成独立、自由、民主、大统一之新中国,只要此项军事进展成功,即使美国停止财政支援及对华禁运,或竟支援中共,亦不致动摇国民政府;只须国人束紧腰带,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不靠别人,必能完成三民主义的建设。苏俄赤化征服中国的野心便无由达成,共产政治又岂能推行于大陆,中国大陆人民亦不致遭受空前未有之灾祸,日后韩战、越战亦不致发生。
附录:国家财政、难以负担720万官兵的虚额粮饷
〔编按:这是陈诚覆林蔚函件有关「整军」(指裁撤国军180多个师)问题的自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