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城战
谁在睥睨天下?
陈宫在与曹操分道扬镳后曾经发誓,一辈子不再见这个“宁负天下人”的人。但这一次,他不得不见他。
为陶谦。
也为徐州百姓。
因为他跟陶谦是朋友。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不是朋友很多时候不看他们走得有多近,而看他们的心走得有多近。
陈宫和陶谦就是心心相印之人。
所以他们成了朋友。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
现如今,朋友有难,陈宫要出手相救。他要面见曹操。
曹操却不愿见他。
曹操见一个人或不见一个人,有时候要看有没有共同的信仰、爱好、情趣以及做人的准则,有时候却只看政治需要。而这两点,曹操以为,陈宫都达不到。
他们不是朋友,天下人都知道;至于政治需要,那更是无稽之谈。曹操现在在政治上不需要任何人,他只要抵达。
抵达徐州,让那里会呼吸的一切生灵停止呼吸。
却还是见了。
不为别的,只为陈宫当年的救命之恩。
不错,是救命之恩。这是一个大汉朝前中牟县令对一个前政治在逃犯的救命之恩。曹操虽然声称要“宁负天下人”,却不愿欠陈宫一个人情。
因为他讨厌他。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理体验,讨厌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这个人有恩于自己。曹操此时的心态,正是如此。
所以他把接见陶谦视作“还恩”。还给你一切,以后别再找我唧唧歪歪了。
但陈宫却表错情了。或者说他是抱着说服曹操的心态去见此公的。他对着曹操侃侃而谈,希望他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特别是以徐州苍生为念,不要乱开杀戒。当然了,脑子也要拎清一点,要深刻地认识到陶谦是一个好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好人都杀了,还有什么面目苟活于人世间呢?
陈宫说到这里不由得闭上了嘴。
因为他看到曹操闭上了眼睛。
曹操闭上眼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曹操眼睛闭上后还能露出杀气。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样的时刻陈宫也终于明白,曹操确实不是一般人。一个敢负天下人的人是不可能听天下任何一个人给他讲大道理的。
他只听从内心的召唤。这个召唤就是曹操现在要杀人。
杀陈宫。
因为陈宫说得太过了。陈宫的语气显然不是说客对政治家该有的语气,而是老子对儿子的语气。不错,你陈宫是有恩于我曹操,但这就可以成为随便教训我曹某人的理由吗?
不——可——能!
但,曹操终于没杀陈宫。他放走了他。
这一点似乎匪夷所思,不符合曹操的风格。不过往细里想,其实也符合。因为曹操讨厌他。极度讨厌他。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极度讨厌另一个人时,他的本能反应不是杀了此人,而是让他滚得远远的,越远越好。
怕脏了自己的手。
曹操现在就怕杀陈宫脏了自己的手。他不想再见到这个人。这个与他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陈宫只得滚得远远的了,他跑去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陈宫走得如此匆忙以至于没有和陶谦打一声招呼。事实上这样的时刻作为一个被曹操赶出来的人,他也没脸去见朋友最后一面——陈宫打心眼里认定,这是陶谦人生的最后时刻了。
因为曹操已经不可理喻。
曹操的不可理喻,陶谦实实在在地领教了。曹军兵临城下,志在屠城。
徐州城一片凄风苦雨。
陶谦决定站出来,以身饲虎。他让手下把他绑了,送到曹操面前去,任他千刀万剐,只求曹操不要屠城。
有一个人却拦住了他。这个人认为,陶谦即便以身饲虎,曹操也决不会善罢甘休的。杀父之仇,岂是杀陶谦一人可以解恨的。所以,陶谦的选择,可谓不智,此其一;其二,徐州城看上去危如累卵,其实不然。有一个法子,可以救民于水火,解府君于危难之中。不过这个法子,一般人不知道,只有他知道。
陶谦坐了下来,半信半疑地看着眼前这个自信满满的人。
而这个自信满满的人则抬眼看天,一副睥睨天下的神情。
他不是一般人
这个人叫糜竺。
虽然很多年后,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叫糜竺的人,但在东汉末年的徐州,糜竺只有一个。
因为,只有他站出来献计了。
并且,也只有他的计谋被陶谦采纳了。
陶谦之所以采纳糜竺计谋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也变得自信满满了。
听了糜竺的计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