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反贪“风暴”(第7/10页)

根据勒尔锦的供词,王亶望是冒赈案的主谋,这个案子是他一手策划一手筹办的,其他人都是从犯。与此同时,甘肃省蕃司王廷赞也坦白,王亶望将捐粮改收为银两,每个捐生收银五十五两,这事由王亶望的亲信负责,自己只不过是沿着王亶望铺好的路走而已。

大批贪官落马

经过一年半的审理,案子已经水落石出了。看到结果,乾隆非常震惊,甘肃省的官员几乎全部落马。

阿桂给乾隆呈递的贪官名单上有一百多人。这起冒赈案贪污的具体数字并不清楚,但毫无疑问数额是非常庞大的,仅仅从王亶望家里就查抄出三百多万两银子。根据王亶望自己的交代,甘肃全省贪污银两总共大概有一千多万两,这个数字肯定还是保守的。

现在,摆在乾隆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把这些官员全杀了呢?根据国法,是应该全部杀掉的。但是这么一来,甘肃官场顿时就会出现真空状态,政务谁来处理呢?一时之间也没法找到这么多官员来替补。不杀的话,国法何在,贪污之风如何抑制?

经过再三考虑,乾隆采取了折中的做法,既强调严惩贪官,又表示事情已经过去多年,能宽容的就宽容,加上涉案官员太多,能不杀就不杀。乾隆还下了一道特别的规定:贪污超过两万两白银的斩立决,贪污在一万到两万两之间的判为斩监候。由于涉案官员太多,乾隆不得不把死刑标准放宽。但即便如此,也有五十六名官员被处死,王亶望是立即正法,勒尔锦享受到自尽的待遇,王廷赞被判为绞监候。

当这些官员们一一认罪伏法的时候,甘肃省的官场立即陷入瘫痪状态。乾隆从全国各地往甘肃调往官员,这才解决衙门瘫痪的问题。

乾隆对这起贪污案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他认为真正的元凶并不是王亶望,而是刚辞世不久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因为当时勒尔锦奏请捐监时,于敏中是极力劝说乾隆批准的,于敏中如此热心于推行甘肃捐监,当时乾隆也猜不透其真实意图。现在想想,乾隆觉得很可能于敏中就是幕后最大的人物。

现在想来,于敏中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从中捞钱。于敏中很幸运,在冒赈案还没露底之前他就已经去世。于敏中这个人在生前享有廉洁正直的美誉,没有人会想到他也是一个贪官。他的问题是怎么查出来的呢?说来还是他的后代们为了分家产打官司,官府一查,发现于敏中家中居然有银子两百多万两。

乾隆一看,就知道其中大部分是从甘肃那边捞来的。愤怒的乾隆让人查抄于敏中的家产,并表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要重罪惩治,看在他过世兼为国效力多年的分上,就不追究了。

刑部尚书袁守侗和刑部左侍郎阿扬阿曾经前往甘肃查看监粮,因被甘肃官员蒙蔽,没能发现问题。乾隆认为应该给予他们处分,把他们交给刑部议处。这案子还牵连到陕西巡抚毕沅,毕沅虽然是陕西巡抚,但是根据乾隆制定的规章,陕西巡抚有责任监察邻省的事情。而且毕沅这个人才华出众,在陕西当了十几年巡抚,理应了解甘肃那边的情况。甘肃通省贪官,毕沅却没有发现,降三级留用,并停发所有薪俸。

审判官陈辉祖也卷入案中

就在甘肃冒赈案接近尾声的时候,没想到跟随阿桂查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竟不幸卷入贪污案中。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陈辉祖曾经负责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也就是在查抄的过程中,王亶望的巨额资产让陈辉祖产生了贪婪之心。陈辉祖心想,这么多的黄金、珠宝和古董,我顺手牵羊拿一些不会有人知道的。

就这样,陈辉祖把好东西都拿走了,留下一些稀松平常的东西交公。乾隆是一个非常警觉的人,打开王亶望家财的箱柜,发现里面居然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金银珠宝。这实在不像是王亶望的家私,王亶望曾经进献过不少珠宝,而现在这些家私里居然没有一件。

乾隆是个聪明人,立刻想到肯定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乾隆四十七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召见浙江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等人。乾隆问他们是不是有人把王亶望的家产调包,这几个人都说不知道。乾隆很生气,让人亲自去浙江调查,很快就调查出证据来,发现李封、陈淮正是犯罪嫌疑人,在乾隆的一再逼问下,这两人终于供出了陈辉祖,说陈辉祖用白银换成黄金,还将一些常用的东西替换珠宝。

陈辉祖接受刑讯的时候,百般狡辩,不肯认罪。说到白银换黄金,陈辉祖说当时抄家时,布政使跟自己商量,说金子含水过多,成色不好,运到北京以后,估计耗损会更多,所以干脆换成银子更实惠一点。陈辉祖强调说,这么做也是为了国家着想。为了抵罪,陈辉祖甚至编造出离谱的借口,说王亶望被抄时曾向他求情,怕金子太多引人注目,让自己按照市场价兑换成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