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反贪“风暴”(第8/10页)

说到实物被调换,陈辉祖编造借口说,从王亶望家里搜出的朝珠太普通,自己都不好意思运往北京,所以让人在外面买了一些好的,一并放在里面,这么做也是为朝廷着想。

陈辉祖的供词显然是不值一驳的,黄金成色不好兑换成银子,怎么送到北京来还有九两黄金。而且陈辉祖对其他一些贵重的珠宝只字未提,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王亶望曾经向乾隆进贡了一些宝物,乾隆照例给他返还一部分。

陈辉祖的上司阿桂负责审问他,阿桂从陈辉祖家奴口中得知陈辉祖偷换名贵的玉器和字画等等。看到调查出来的证据越来越多,陈辉祖知道如果抗拒的话,后果更严重,只好坦白。

坦白之后,乾隆开恩,抄了陈辉祖的家,判为斩监候,随后改为自尽。陈辉祖因为一时贪念,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还丢掉了卿卿性命,真应了那句古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陈辉祖死后,江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昨日抄人家,今日被抄家;贪官皆上路,百姓笑哈哈!

一个牛脾气揪出一群贪官

像李侍尧这样的重量级的高官贪污引起轰动我们可以理解,像甘肃这样全省集体贪污的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贪污弄得全国皆知你能理解吗?

作案者是浙江平阳县的一个县令,捅出这个案子的是一个脾气相当直的老头。这个老头捅出这个案子后,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处分降职,这是这个案子最奇怪的一个地方。

这个倔老头名叫窦光鼐,山东人,担任浙江学政。窦光鼐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根筋,认死理,说话做事经常得罪人,这种人在官场里肯定是个讨人嫌的角色,说实话,连乾隆都不喜欢他。乾隆屡次降他的职,但是考虑到他这种人性格耿直,在官场上比较少见,降职的同时又多次起用他。

浙江学政本来是主管教育的,吏治的事、财务的事本来不归窦光鼐管。当时,浙江上上下下都贪污,大家互相包庇,官官相护,没有人敢捅开这层纸。

王亶望、陈辉祖这些人贪污事发后,乾隆对浙江官场疑虑相当深,他觉得浙江肯定上下都不干净,便任命福崧为新任的浙江巡抚,指望他查清浙江官场的腐败情况。不过,有意思的是,乾隆送福崧赴任之前叮嘱他:查归查,但也不要搞得满城风雨,尽量要和风细雨。

福崧来到浙江后,发现全省亏空一百三十多万两银子,平均每个县亏空两万两。乾隆让福崧在三年之内补足亏空,福崧表示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年之期终于到了,福崧却没有完成任务,说还欠三十三万两。乾隆不高兴了,山东发生贪污案后,新任的巡抚用两年的时间就补足两百万两亏空。浙江是何等富裕的地方,三年时间怎么就补不了一百多万两银子。乾隆怀疑,福崧可能也被侵蚀了。

乾隆于是又派户部尚书曹文埴、刑部侍郎姜晟和工部侍郎伊龄阿等人前往浙江监察,不久,乾隆就免去福崧浙江巡抚的职务。曹文埴、姜晟、伊龄阿这些人来到浙江后,向乾隆奏报,浙江亏空确实只有三十多万两,跟福崧报告的数据差不多,而且各级官员正在紧急弥补亏空。

钦差大臣的这个奏折本来是可以平息乾隆的愤怒的,没想到中间杀出了个窦光鼐,他爆出了个猛料:浙江亏空远远不止三十多万两。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窦光鼐自从来到浙江,负责各州县的教育事务,但老窦这人对财务也特别感兴趣。他亲临各县,明白各州县的亏空远远比实际上报的数字要多。福崧让各州县官员上报亏空数字,官员们不敢如实上报,福崧对此浑然不觉。但时间长了,福崧慢慢也知道了,不过此时他也不敢上报乾隆,怕乾隆骂他:“你当初是怎么办事的?”

没办法,福崧只好命各州县的官员尽快把亏空补足,上报的和没上报的一起补足。窦光鼐对这些都了解,他并没有傻乎乎地蹦出来,把这事情揭开。他知道福崧也有难处,所以把嘴边的话强行憋了三年。

三年之后,再也憋不住了。他催促福崧尽快采用强硬措施,但福崧这个人做事优柔寡断,他觉得这样不太好。后来乾隆派钦差大臣来浙江后,他们上奏说浙江只有三十多万两亏空,然而窦光鼐却给乾隆上了一道密折,把幕后真相揭露出来,在奏折中,窦光鼐还说福崧这个人人品没问题,只不过对下面的人太宽容了。窦光鼐因此被乾隆提拔为吏部侍郎,乾隆圆滑地告诉他:“浙江有问题,你也有责任,不可以漠不关心,知道的情况都告诉我。”

窦光鼐升官了,报恩心切,告诉乾隆:三年前各州县上报的亏空数目是不真实的,造成亏空的主要原因是由上司勒索造成的,上司一勒索,下面就贪污,反正大家都是同一条船上的蚂蚱,所以大家互相庇护;官员交接的时候,都会事先劝说新任官员,让他们对这些事情守口如瓶,新任官员拿到好处以后,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