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学者顾炎武(第3/4页)
和他的为人一样,炎武做学问也是丝毫不苟的,总是拿最严格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从不自满。所著《音学五书》,前后历时三十多年,所过山川亭障,没有一天不带在身边。稿子改了五次,亲自抄写了三次,到刻版的时候,还改了许多地方。著名的《日知录》,1670年刻了八卷,过了六七年,他的学问进步了,检查旧作,深悔过去学问不博,见解不深,有很多缺点,又渐次增改,写成二十多卷。他很虚心,朋友中有指出书中错误的地方,便立刻改正。又十分郑重,有人问他近来《日知录》又写成几卷了,他说,别来一年,反复研究,只写得十几条。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过去的成绩不可以骄傲,未来的成就更不可以限制自己。做学问不是一天天进步,便会一天天退步。个人独学,没有朋友帮助,就很难有成就,老是住在一个地方,见闻寡陋,也会习染而不自觉。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错误,从不宽恕,在给潘耒信上说:读书不多的人,轻易写书,一定会害了读者,像我《跋广韵》那篇文章便是例子。现在把它作废,重写一篇,送给你看,也记住我的过失。我生平所写的书,类此的也还很多,凡是存在徐家的旧作,可以一字不存。自己思量精力还不很衰,不一定就会死,再过些年,总可以搞出一个定本来。
对搜辑资料,也付出极大的努力。例如他在《金石文字记序》所说:我从年轻时就喜欢访求古人金石文字,那时还不很懂。后来读了欧阳修的《集古录》,才知道可以和史书相证明,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只是文字之好而已。这二十年来,周游各地,所到名山、大镇、祠庙、伽蓝,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只要发现可读的碑文,就亲手抄录,要是得到一篇为前人所没有看到的,往往喜欢得睡不着觉。对写作文字,态度也极为谨严,他立定宗旨,凡是文章不关联到学术的,和当代实际没有关系的,一概不写。并且慨叹像韩愈那样的人,假如只写《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叙》这几篇,其他捧死人骨头的铭状一概不写,那就真是近代的泰山北斗了!可惜他没有这样做。
他主张为人要“行己有耻”。有耻就是有气节,有骨头,做学问要“好古敏求”,要继承过去的遗产,努力钻研。对明代末期和当时的学风,他是很不以为然的。在《与友人论学书》里说:“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也正因为他这样主张,这样做,所以有些人叫他为怪,和他合不来。
炎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因上马失足坠地,病死于山西曲沃,年七十岁。
原载《人民日报》 1962年2月7日
[1]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
[2]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清修《明史》起顺治二年,未几罢。至康熙十八年始开馆重修,规模极大。
[3]《鲒埼亭集》卷一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卷一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4]《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立传多存大体。
[5]《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条。
[6]参看孟森《清朝前纪》及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料》。
[7]《国学论丛》一卷四期,陈守实《明史抉微》。
[8]《明史稿》五百卷原出万斯同手,殁后为王鸿绪所盗,攘为己撰。见全祖望《鲒埼亭集》、钱大昕《潜研堂集》、魏源《古微堂集》诸书。
[9]郑真字千之号荣阳外史的证据,是《四库总目》、《荣阳外史集》七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郑真撰。真字千之,鄞县人,成化《四明郡志》称其研穷六经,尤长于《春秋》。吴澄尝策以治道十二事,皆经史之隽永,真答之无凝滞。洪武四年乡试第一,授临淮教谕,升广信府教授。
[10]作者另撰有《胡惟庸党案考》一文,可参看。
[11]《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贞传》。
[12]《袁中郎全集》卷一四,十之《掌故》。
[13]《啸亭续录》卷二。
[14]《明史》卷二二〇《赵世卿传》。
[15]张居正《张文忠公集·书牍》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16]《桂洲文集》卷十三《奉敕勘报皇庄及功臣国戚田土疏》。
[17]《石隐园藏稿》卷五《嵩祝陛辞疏》。
[18]《壮悔党文集·正百姓》。
[19]包汝揖《南中纪闻》。
[20]《明史》卷一三〇《郭英传》。
[21]《明史》卷三〇〇《周能传》。
[22]《亭林文集》卷三《病起与蓟门当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