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欧洲的冲突(第6/9页)

德国政府现在有什么企图我们无从知晓,这也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越来越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德国肯定得到了奥匈帝国的支持,因为无论奥匈帝国是要应对国内的麻烦还是对外有什么战争企图,都是跟德国的利益相一致的,德国在地理上同奥匈帝国邻近,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无几,所以奥匈帝国完全有可能跟在德国的屁股后面,就像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一样。而俄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都跟奥匈帝国相对立。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出了俄国在国际地位上的软弱性,就是从来不关心国际形势的人也能一眼就看出来。意大利处于德国和奥地利两个同盟之间,不过众所周知的是,意大利有明显的亲英倾向,这是由两国的海洋国家身份以及历史上相互之间的好感造成的。另外,以前疏远的法国和意大利最近也越来越亲近。在巴尔干地区和亚得里亚海,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分歧已经不是一星半点,最近奥地利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合并的态度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一份杂志就非常敏感地预测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合并:“我们急切需要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统治北亚得里亚海……这里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奥地利的的里雅斯特……我们需要这支海上力量来援助我们的陆上行动、保护我国的商业基地不受骚扰,并防止我们的奥特朗托海峡被敌人占领。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这支海上力量的实力要和我们敌人的海上力量相平衡。如果我们再这样拖泥带水,意大利就会骑在我们头上,而且我们以后也很难超越它。同其他方面相比,不发展海军就相当于一种倒退,而这种倒退会让我们送命。”奥地利正在建造强大的舰船,上面的那段话能让我们了解一些三国同盟的关系。在关于摩洛哥事务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只有奥地利一个国家支持德国,而意大利并不支持德国。

通过分析当前欧洲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欧洲被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是由法国、英国和俄国刚刚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另一方则是由奥匈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这个同盟已经存在了30年。意大利的倾向就有些模糊了,虽然我们能够从意大利当前的局势和它面临的压力方面做出一些判断,但这种判断终归有些武断。形势的重点还在三个协约国身上。比较这两方的实力我们会发现,三国同盟除了海军之外在任何方面都占据着极大的优势,从地理方面来看,德国和奥匈帝国紧紧相连,这就便于相互之间的救援。而这种救援不可能光是防御性质的。纯粹的防御性态势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在这方面德奥两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有攻守兼备才能让自己有尊严,1908年在巴尔干的军事行动已经证明两国有这种实力。而且从德奥两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来看,它们的出击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找到本国的工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奥地利向巴尔干和爱琴海的扩张就是源于这个原因。还有,在过去的30年里,德国慢慢地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这样它就迫切地需要保证它的原料来源和控制原料产地,越来越需要确保市场和物资进出口方面的安全……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德国的粮食远远达不到消费需求,这些都意味着海上安全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面对上面的种种需求,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开始了它的旅程,然而它却发现,其周边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已经被别的国家瓜分殆尽,于是德国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舰队,目前这支舰队在运送货物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虽然德国有商业贸易,有大型的船队,但在商业交换的第三个环节上却有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国际市场,德国不得不在完全处于自己控制的范围外进行各种交易。而其他国家都有着成熟的商业保护主义,这种竞争使得德国非常为难。德国唯一控制的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在自己的领土之内。虽然德国加入这场争夺战后取得了一星半点的殖民地,但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从一开始德国就处在不利的地位,随之而来的种种斗争将这种不利完全暴露出来,也就是说,这种距离上的接近将德国牢牢地捆绑在这个地方。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上各国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会加强各国之间的误解和厌恶。德尔布吕克教授就说道:“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其他国家会受到欢迎,而德国的政治体制则刚好相反。德国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独裁政府,这种政府比英国经常走马换将的政党制度要好得多。德国的募兵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法规已经解决掉了很多难缠的问题,我们始终坚信,今天德国的富强和这种制度是分不开的。但是其他国家更加喜欢自由宽松的制度,就像英国那样的。所以英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