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统帅(第4/6页)

在下达战略展开指令时,统帅的处境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动员和战略展开这两项任务是紧密交错的,安排和计划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至少一年)。如果统帅刚好在这一年就职,那么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前任所制定的战略展开指令的影响,因为别人制定的战略展开指令未必与他的观点一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勉为其难,接受前任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但是,对统帅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有一丝可能,统帅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实施战略展开指令,绝对不能“按前任的意志工作”。

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最后一任总参谋长毛奇将军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证。在战略展开问题上,他和施利芬将军各执己见,针锋相对,谁也不服谁,但是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却始终未能摆脱施利芬将军思想的影响,虽然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修改了前任的战略展开计划。所以,“人贵自立”这句格言用在统帅身上,比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更为恰当。

陆战中,统帅要在寻求决战的地点亲自指挥部队,至于次要任务,比如牵制敌人兵力投入决战,则可以另外委派一名司令官前去执行任务。

世界大战中,德军最高统帅部因为最高统帅是留在柏林还是在西线和东线各任命一位司令官的问题争吵不休。我认为,这种争吵毫无意义,在当时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认为统帅应当将决断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他的职责就注定了他的职权不应当受到任何削弱,也注定了在他和负责决战任务的军队之间设立一个中间机构是多余的。因为,他的独断独行是神圣的,不允许任何人妨碍他。

任何中间机构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统帅意志的彻底贯彻。统帅的职责是多方面的,他不但要消灭敌人的陆军部队,还要关注其他战场,比如海战。此外,他还要考虑数不清的问题,并要作出决定(这些都是总体战对统帅所提出的要求)。

而这一切都是统帅的地位所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由于通信器材有助于总体战的统帅了解敌人的情况和我方情况,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影响作战的进行。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我方统帅能借助通信器材了解情况,敌方统帅也能够做到这点。所以,一定要动用强大兵力尽快落实我方的措施,并排除万难扫除我方内部的一切障碍。要知道,敌人给我们设置的障碍已经够多了!

在世界大战中,我的主要工作虽然是参谋,但是我却有幸参加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加里西亚的作战。在指挥西线德军的防御战和进攻中,我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我对我的职位充满责任感,我凭借我的能力和作战经验(在这一点上,指挥局部战斗的指挥官则无法与我相比)努力工作。

我在工作中,经常收到有关前方抱怨的消息,但是只要不对其他地段的作战产生影响,我就只能视而不见,不给前方将士派去援军。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如千斤重负。但是,为了我军能够在其他地段获取胜利,我只能承受这巨大的精神负担。

现在,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部都在统帅的绝对领导之下,统帅可以直接对他们发号施令,对以往只能下达有限命令的单位,统帅也可以提出相关要求。和世界大战时期相比,这明显进步了很多。

同样地,集团军群或集团军司令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各自的下属提出要求。只有这样,行动才能够统一,才不至于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比如,1914年8月,自以为是的下级竟然危及和延迟上级意志的落实,结果上下级经常发生冲突。又如,德军最高统帅部把决断权交给集团军司令部,却又下达一些含糊不清的命令和指令,结果造成第6集团军在洛林的行动和第1、2集团军于1914年9月9日的行动失利,对此,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承担责任。

正如统帅要求下级服从一样,集团军群则要求上级发布明确的命令。如果下级认为上级的命令无法执行,那么他们至少要利用通信器材向上级询问情况。这好像给人这样的印象:我在提倡下级闹独立。其实,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本意是说作战需要统一性。

根据作战经验,我认为军队必须要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下级的自主性必须在这种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下发挥。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统帅的意志才能得以贯彻[4]。

在统帅认为不适合对作战直接下达指令的地方,可以只提出他的基本思想,留待有关的下级指挥官去实施。但是,他一定要密切关注行动的实施,因为他依旧是最高负责人。在整个战争中,统帅都是最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