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天启基金(第7/10页)

“自然即上帝原来是这个意思?”

卢文钊话里的讽刺意味实在是太过明显了,玛丽停下吃饭,用褐色的眼睛深深地盯着卢文钊。“我一直以为你是站在我这边的。”她说。

难怪第一次见面,玛丽对我那么热情。“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呢?我很想知道。”卢文钊问。

“你在《历史的迷思》中对杰瑞米·本斯坦的介绍非常公允而全面,”玛丽回答道,“在结尾的时候,你说:‘虽然重返恩戈罗恩戈罗运动以彻底的失败告终,然而绝对不能因此就认为杰瑞米·本斯坦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完全错误的。在如今科技文明泛滥的今天,能有杰瑞米充当牛虻,不停地提醒我们,科技不只有正面,也要当心它的负面啊。’”

卢文钊既想苦笑,又想放声大笑,最后只挤出了几声变调的号叫。这几句台词不过是为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而假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所做的评价,居然被玛丽视为同道中人!玛丽到底是天真呢,还是愚蠢透顶呢?兴许是对杰瑞米的批判太多,好不容易见到一个略为公正的,就深深地相信说这话的人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就跟溺水的人会不受控制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东西不放一样。

玛丽莫名地看着卢文钊,显然对他的表现非常不满意。卢文钊收敛心神,假装咳嗽了两声,说:“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知道了。我是说,杰瑞米过世以后,重返运动失败以后,你的故事。”

“告诉你也无妨。”玛丽说,“我需要有一个人来记录这段历史,需要有人把我的故事传扬出去。倘若这一次人类没有灭绝,我的故事将启示出下一个玛丽。”

泰德·卡钦斯基让我把那封信广为转发,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吧。卢文钊想着,同时注意倾听玛丽的故事。

杰瑞米过世后的十年中,玛丽在世界各地漫游,一边观察浩劫结束后的人类重建工作,一边思考重返运动失败的原因。她看到了全球科技志愿组织改组为地球同盟,看到了量子寰球网从无到有占领整个地球,看到了人们再次聚集在一起大规模地兴建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她心里没有一丁点儿的高兴,只有无尽的悲哀。因为人类丝毫没有吸取浩劫的教训,眼前看似热闹的复兴与崛起,不过是重复人类以前走过的老路:在科技的帮助下,再次征服地球。即使这次人类侥幸逃脱科技的惩罚,必然来到的下一次浩劫,下下一次浩劫,也将使人类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杰瑞米这样说。然而,重返恩戈罗恩戈罗运动的失败证明完全放弃科技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该怎么办呢?是要在这两者之间走钢丝,寻找平衡,还是寻找新的出路?玛丽不停地思忖着。

玛丽走过非洲,走过欧洲,走过亚洲,走过美洲,最后来到澳大利亚。这里也是受浩劫影响较小的地区。玛丽去拜访当地的学者,墨尔本的一位教授告诉她:“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人非常少,每平方千米才几个人。”这话极大地启发了玛丽,她惊讶地意识到:重返恩戈罗恩戈罗运动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去的人太多;事实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口问题。

想当初,为了养活更多的人,使更多的婴儿活下来,更多的人吃得饱以及不受疾病的困扰,科学家们发明了化肥、抗生素、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时间,人数也随之增加。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科学家们不得不再次求助于科技,发明出更多更先进的机器,把石油从大地深处抽取出来,燃烧它,为人类提供不竭的动力。结果天空被污染,大地被污染,海洋被污染,整个地球被污染,所有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多的人出生了,拥挤的大陆无法同时容下这么多想称王称霸的国家,于是世界大战爆发了。“一战”是化学家之战,“二战”是物理学家之战,冷战则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披挂上阵了,目的只是使自己和自己人活下去,而敌人全都下地狱去。冷战结束,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一点儿,恐怖战争与反恐怖战争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及至2025年5月2日,铁族出手,浩劫开始,科技最为邪恶的一面显露了出来……

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科学家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求助于科技,科技也因此绑架了人类。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口问题。

玛丽查找资料,发现这个问题早就有人研究过了。早在1993年,人口专家戴莉和埃尔利希夫妇就精确计算过,在保证每一个人都过得非常舒适的前提下(吃饱、住好、能上学、有工作、享有医疗保障、不受任何歧视,诸如此类),地球所能负载的理想人口数为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