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罪(第12/12页)
[42]“1974年,罗马尼亚文化刊物《二十世纪》上发表了年过花甲的文学评论家爱德加·帕普的一篇文章……他的文章《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义》认为,和原来普遍接受的观点相反,罗马尼亚的民族文学传统不是依靠对西方文学的模仿,而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罗马尼亚的文学创作常常领先于西方的发展(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虽然这样的成就因为在国外鲜为人知而没有得到这样的认可。“最初讨论建立、传播和丰富文学价值的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义变成了关于法西斯主义、爱国主义、背叛和反犹太主义的辩论。“齐奥塞斯库总统也参加了罗马尼亚文化中心论的讨论,他声称,早在苏联和匈牙利之前,他就已经萌发了建立合资企业的想法。”(维达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思想》,关于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义的章节)
[43]诺曼·马内阿,《紧急求助》,布加勒斯特,1980。
[44]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日志节选》,以色列,1972年1—3月;瑞克兹在其专题研究报告中引用的节选。
[45]伊利亚德,《日志》第四卷,第48、77、80、81、86页。
[46]瑞克兹,《默塞·伊利亚德的罗马尼亚根》。
[47]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日志节选》。
[48]丹·佩特里斯库、利维·坎吉奥坡,《你还能说什么?一个被占领国里的自由对话》,1990年2月,外交政策研究所,费城,第213页。
[49]丹·米哈伊列斯库,《“美国制造的”默塞·伊利亚德》,《罗马尼亚文学》,1990年2月15日。
[50]维吉尔·内莫阿努,《远离艾米内斯库主义》,1990年5月,第1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