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六 · 滦 阳 消 夏 录 六(第6/28页)
刘国轩的看法深入精微,但是不知这个杀人抢掠、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凭什么能有这样的见识。他能在大海深处的台湾岛纵横十几年,看来不是传说中的恶少那一类人。
牛公悔庵,尝与五公山人散步城南,因坐树下谈《易》。忽闻背后语曰:“二君所论,乃术家《易》,非儒家《易》也。”怪其适自何来,曰:“已先坐此,二君未见耳。”问其姓名,曰:“江南崔寅。今日宿城外旅舍,天尚未暮,偶散闷闲行。”山人爱其文雅,因与接膝,究术家儒家之说。
崔曰:“圣人作《易》,言人事也,非言天道也;为众人言也,非为圣人言也。圣人从心不逾矩,本无疑惑,何待于占?惟众人昧于事几,每两岐罔决,故圣人以阴阳之消长,示人事之进退,俾知趋避而已。此儒家之本旨也。顾万事万物,不出阴阳。后人推而广之,各明一义。杨简、王宗传阐发心学,此禅家之《易》,源出王弼者也。陈抟、邵康节推论先天,此道家之易,源出魏伯阳者也。术家之《易》衍于管、郭,源于焦、京,即二君所言是矣。《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见智见仁,理原一贯。后人忘其本始,反以旁义为正宗。是圣人作《易》,但为一二上智设,非千万世垂教之书,千万人共喻之理矣。经者常也,言常道也;经者径也,言人所共由也。曾是六经之首,而诡秘其说,使人不可解乎?”二人喜其词致,谈至月上未已。
诘其行踪,多世外语。二人谢曰:“先生其儒而隐者乎?”崔微哂曰:“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果为儒者,方反躬克己之不暇,安得讲学?世所称儒称隐,皆胶胶扰扰者也。吾方恶此而逃之。先生休矣,毋污吾耳。”剨然长啸,木叶乱飞,已失所在矣。方知所见非人也。
注释
《易》:即《易经》,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
杨简、王宗传:心学创始人是陆象山,杨简为“象山弟子之冠”,在陆王心学的产生和传承中影响巨大,举足轻重。王宗传,以理学阐述《易经》,体现了当时儒者对《易经》的正统学术观念。
王弼(226—249):字辅嗣,经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为《道德经》与《易经》撰写注解。
陈抟、邵康节: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邵康节: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魏伯阳:东汉炼丹理论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
管、郭:管,指管辂(209—256),字公明,三国时魏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郭,指郭璞(pú,276—324),字景纯,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著有《葬经》。
焦、京:焦,焦延寿,汉代的大学者,著《焦氏易林》。京,京房,焦延寿的学生,汉代著名易学大师。
译文
牛悔庵公曾经同五公山人在城南散步,走累了就坐在树下谈《易》。忽然听到背后有人说话道:“二位所论,乃是方术家的《易》,不是儒家的《易》。”两人觉得奇怪他刚才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说:“我已经先坐在这里,二位没有看见罢了。”问他的姓名,答:“江南崔寅。今天住宿在城外的旅店里,天还没黑,偶尔闲走解解闷。”五公山人欣赏他文雅的风度,就和他促膝而谈,推究方术家儒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