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宜有词仙说姜白石(第6/7页)
人间离别易 多时 。见梅枝。忽 相思。几 度小窗 袁 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 中无觅处 ,漫徘徊 。寒侵被 、尚未知 。湿 红恨墨浅 封题 。宝筝空 ,无雁 飞。俊游 巷陌 ,算空 有、古木斜晖 。旧 约扁舟 ,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 春草赋 ,又萋萋 。漂零 客、泪满衣 。
梁溪是江苏无锡,词人羁留无锡,不得赴合肥与爱侣相会,遂作此词见意。此词劈头一句“ 人间离别易多时”,怅惋之情,明白说出,承以“ 见梅枝。忽相思”,更觉神完气足。接下来是记述梦中情景:“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然而梦中情事,不是人想要有便有的,今夜梦中就全然无法与她相会,只好在梦境里随意徘徊,夜深寒重,尚不肯醒来。
“ 湿红恨墨浅封题” 一句转为写对方。“湿红” 指女子的情泪;“ 浅封题” 是说漫然地把书信封好并题款,“ 浅”字写出女子思人慵懒无聊的情态。“宝筝空,无雁飞”是说擅于弹筝的那位爱侣,连奏曲的心情也没有了。筝上的柱子如雁斜行,故名雁柱,“无雁飞”就是没有人弹奏它,这是一种拈连的修辞写法。词人追想少年时给自己留下无限快乐和温馨的淮南巷陌,而今只有参天的古木映照着斜阳。“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用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太湖的别称) 之典,意思是他跟这一对姐妹,当年有婚嫁之约、偕隐之志,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歌罢淮南春草赋” 语带双关,既是指汉代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也实指合肥之地。《招隐士》是一篇辞赋,中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一名句,后来但凡作诗填词,只要用到王孙、春草、芳草、萋萋等字,皆谓离别。结句“ 漂零客、泪满衣”,同样浓墨重笔,可以想象,倘使小红歌之,必当发音凄断,令听者沾衣了。
白石词数度睹梅而思其人,以至于我怀疑这对姐妹其中一位名字里有个梅字。
白石的很多词都有小序,此举颇遭周济指摘。《介存斋论词杂著》以为,“白石好为小序,序即是词,词仍是序,反复再观,如同嚼蜡矣。词序、序作词缘起以此意词中未备也。今人论院本,尚知曲白相生,不许复沓,而独津津于白石词序,一何可笑。”但夏承焘先生认为,白石的很多情词之所以要加题序,是因为他要在题序中乱以他辞,故为迷离,“此见其孤往之怀有不见谅于人而宛转不能自已者”。当时的婚姻所凭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白石衔千岩翁赏遇之恩,娶了其侄女,对妻子有一份道义之责,但对于少年时自由恋爱上的女子,则久怀不忘,其情必不能见容于其妻,这才有了小序的“ 乱以他辞”。
浣溪沙
予女须家沔之山阳, 左白 湖, 右云 梦,春水 方生, 浸数千里, 冬寒 沙露, 衰草入云。 丙午之秋, 予与 安甥或荡 舟采菱, 或举火罝 兔, 或观 鱼簺 下,山 行野吟,自 适其 适, 凭虚怅望, 因赋是 阕。
著酒行行满袂 风。草枯 霜鹘落 晴空 。销魂 都在 夕阳中。恨 入四弦 人欲老 ,梦寻 千驿意难通 。当时 何似莫匆匆。
女须本来是屈原的姐姐的名字,这里是指白石的长姊。小序的大意是说,长姊家所居的汉阳地区山阳县,处于白湖云梦二泽之间,四时风景佳胜,白石和长姊的儿子安徜徉山水之中,非常逍遥适意,词人却“凭虚怅望”,一个“怅”字微露心迹。
词的上片,写词人带着些微酒意,在秋野中走啊走,秋风吹来,两袖鼓荡。野草枯黄,野兔之类的小动物难以隐藏形迹,霜天之上的苍鹘就猛地直冲而下,意图攫取。这一句是化用了老杜“ 草枯鹰眼疾” 的诗意,但炼一“ 落”字,非常传神。夕阳西下,词人不禁感慨时光流逝,居然与爱人分别了那么久,心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带有忧伤,又带有甜蜜的感觉,那便是销魂的滋味。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其《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结句浑学白石的“ 销魂都在夕阳中”,而并未擅出蓝之胜。
过片,词人想起了擅弹琵琶的那个她(琵琶是四弦) 袁 相信别后她也是一般的幽愁别恨,弹奏琵琶时,一定在惋叹聚日无多,人却渐渐地老去,词人在梦里历遍万层山、千重驿,却无法真的把自己的相思传递过去。结句“ 当时何似莫匆匆”,情感不再婉曲含蕴,而是直截凝重:早知今日恁般相思,当初何必要那么匆忙离去呢?这种直截凝重的写法,需要极其浓挚的情感,白石的词一向是舂容和雅的,但偶一用重拙之笔,便尤其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