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取白云归去说张玉田(第4/8页)

除了被称为“ 张春水”, 玉田还被时人称为“ 张孤 雁”, 这缘于他的另 一首咏 物名 作《解连环·孤 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却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词中的“ 写不成书,只寄 得、相思一点”, 联想自然真切, 比喻新奇, 被当时很多人传颂,“ 张孤 雁”的美称, 便是沾了这几句 的光。 然而这首词的真正佳处, 并不在体物的精 微、比喻的巧 妙, 而在于词背后 的政 治寄托。

宋恭帝德祐 二年(1276)正月, 蒙元兵逼临安城下, 摄政 的太 皇太后 谢道 清携着年仅五 岁的小皇帝向元人投降。 元军 统帅伯颜掳宋恭帝、恭帝生身母亲全太后 以及 宫中妃嫔、朝臣等北上大 都, 谢太后 因患病在床, 暂时留在了临安, 直到 当年八月, 才以臣虏之身押赴大 都。 玉田的这首词,就 是对谢太后 未行 之时的追述。 他以孤 雁喻指 谢太后, 以“ 伴侣” 比喻宋恭帝等人。 过片“ 谁怜旅愁 荏苒。 谩长门夜悄, 锦筝弹怨” 数句, 是说谁会惦念 谢太后凄 苦漫长的旅途呢?任 凭乐师在凄 凉的夜晚、凄 冷的故宫, 弹奏锦筝,寄托 哀怨。“ 长门夜悄” 是从唐代诗 人杜 牧的《早雁》诗“ 仙掌月明孤 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化出,“ 锦筝弹怨” 也暗扣“ 雁”字, 因为筝上 有斜柱, 形如 雁行, 谓之为“ 雁柱”。“ 想伴侣、犹宿芦花, 也曾念 春前, 去程应转”, 是说谢太后 在宋亡后, 还抱有万一的希望, 希望 宋恭帝等人在入大 都朝觐完元世祖后,能 被元朝放 还。 人生最大 的痛苦, 并不在于绝望, 而在于明知 绝望却 仍然不肯放弃 微茫的希望。 这几句 是杜鹃啼 血般的哀断 之音,既 是谢太后 心境的真实写照, 也是玉田和他的遗民朋友们 共同的心灵印迹。“暮 雨相呼, 怕蓦地、玉关重见”, 是说希望终 究破灭, 不是宋恭帝一行 被元人放 还, 反而是谢太后 于当年八月, 也被掳北上。 一结的“ 未羞他、双燕归 来, 画帘半卷”, 化自北宋词人晁端礼《清平乐》词的名句:“莫 把朱帘垂 下, 妨他双燕归 来。” 是说在遗民的心中,始终 都有着对谢太后 的一分尊敬、一分挂怀。

宋亡以后 的十多年间, 玉田大 抵只 在杭州 、绍兴两 地活动。 他仍不时踯躅在西湖边, 那里 有他的回忆, 有他的绮梦。 但西湖风物如 旧,江山 已染膻腥, 他只 有把一腔 故国之思, 尽泄为词。 这首《高 阳台》便是其 中的一篇杰构:

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词的上 片, 先用 白描 式的赋笔, 勾勒出春日西湖游 船的澹荡从容, 而转以“能 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立 刻进入正题。 春日将 逝, 繁花尽萎,只能 明年再 赏胜景了, 传达的是亡国之人对西湖边每一时每一刻的勾留都无限珍视。“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 蔷薇、春已堪怜。” 三句 意思层层折 进, 愈转折, 而情愈深。 古人把从小寒到 谷雨的一百 二十日分作八气, 每气 十五 日, 又分作三候, 每五 日为一候, 每候应一种花的花期, 共二十四候, 称作二十四番花信。 花信始 于梅花,终 于楝花, 蔷薇花开的时候, 是惊蛰的第三候, 蔷薇花凋谢以后,就 进入春分的节气, 春天 也就 过半了。 词人希望 春神能 伴着蔷薇的花期停 住脚步, 词人的敏感 让玉田不必等到“ 雨横风狂三月暮”“ 开到 荼蘼花事了”,就 已经 伤春不置。 那正是亡国之人忧惧的情怀啊!“ 更凄 然, 万绿 西泠, 一抹 荒烟” 三句, 是借景传情的典范, 词人深邃的情感, 是通过这一苍郁到 恍如 水墨的画面婉曲地透露出来的。 宋时西泠是西湖边的村庄, 平时人烟稠密, 宋亡后却 是一派死寂之气。

过片“ 当年燕子知 何处, 但苔深韦曲, 草暗斜川”, 连用 了三个 典故却 不让人觉 得堆砌。 首句用 唐代诗 人刘禹锡《金陵五 首·乌衣巷》的诗 意:“ 朱雀桥边野 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 谢堂前 燕,飞 入寻常百 姓家。” 玉田本 来就 是宋代的王 谢乌衣子弟, 他的家财全被籍没, 故居 也沦于新贵, 他的感 慨,只 有比刘禹锡的怀古之作更加 深沉。 韦曲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权贵聚居 地, 现在却 罕有人迹, 地上 覆满青苔, 隐喻贵族沦胥之叹。 晋朝遗民陶渊明不愿臣事刘宋,归 隐柴桑, 在五 十岁时与 二三邻曲同游 斜川, 各疏年纪乡里,用 意却 是继 承晋朝贵族于孟春酉日游 宴的典制遗习。“ 草暗斜川” 是说故国的承平气 象, 已被春草深遮。 这三句, 正是此词的题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