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根读《神曲·天堂篇》

人性之根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二十七歌中对星球水晶天的描绘就是对人性之根的描绘。伟大的精灵痛斥了罪恶之后,授与“我”使命,让“我”重回人间时为理想而战。“我”的境界再次提高,俾德丽采将“我”送进了水晶天。

它那无比活跃、无比崇高的

各个部分看来都很相似,我说不出

俾德丽采选定哪个部分安置了我。

……

它的运行不为其他的运行标志出来;

它却能测量一切其余的天体,

好像十为它的一半或五分之一所显出。 [157]

这就是水晶天,它呈现出一致的纯净,因而能最为清晰地照出世俗的邪恶。它由致命的矛盾发展出来,它不是为纯净而纯净,它的晶莹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生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种入世的纯净。所以说它“无比活跃”,“光和爱合成一环把它合抱”。心灵排除了一切杂质,冲动似乎来自虚无,却又不是真正的虚无;人找不到参照物,他能参照的只有“心”,而“心”,是一个不确定的矛盾。这就是抵达人性之根的情景,创造的画面。抵达的前提,是不停的批判,是冷静的层层披露。

只要听听圣彼得和俾德丽采在飞向水晶天时,以及在水晶天里面说些什么,就会知道水晶天的性质了。这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于人性之根的体悟。这里头没有对于来世的渴望,也没有对于欲望的淡化和消除,有的只是顺应人性的追求,和对于美的坚定信念。被诗人看作“时间的根”的水晶天,是那么的激动人心,促使人奋发上进。处在这个境界里,心灵完全打开,人可以感觉到世俗与天堂的不相容虽已到了极致,却又分明是一个整体。痛不欲生的谴责里隐含着信心,绝对摒弃里隐含着体认,就是在这种“无比活跃”的操练中人听到了心的律动,这律动使得理性之光更为明亮,照亮一切。

第二十八歌中用灿烂的星体图案描绘出精神的轨迹。“我”与俾德丽采的对话讨论了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的问题。首先看天堂的景象:

就像这样,这一个圆点被一圈火光

紧紧环绕,火光转动的速度

甚至超过那环绕宇宙最迅捷的运行;

这个圈环外面还有第二个圈环围绕,

第二外面还有第三,第三外面还有第四,

……

跟那纯青的火花相距最近的一个,

它所射出的火焰也最为明洁……

“但是在那感官的宇宙里,

我们可以看到,一切旋转

若是离开中心愈远,就愈神圣。” [158]

此处说到的是两种角度,或相对的两种观察事物的方式。从天堂的立场来说,越纯净抽象,就离绝对真理(圆点)越近;而对于世俗中人,越具体,色彩越丰富,越能吸收更多的真理。这两种不同的体悟,其对象是同一个真理,而“原型”和“复本”是对称的两个世界。

接着俾德丽采又向我解释了为什么人在离圆点中心越远的圈感到更多的神圣和爱。她说精神轨迹圈子的大小是由美德的力量来决定的,力越大,旋出的圈子也越大。因此世俗中的人才可以在离中心很远的地方体验到那种生动的、炽热的爱。核心的神圣通过巨大的张力传到人心,感觉和理念于一刹那间完全统一。精神的这种特性在精神世界里导致了美妙的和谐(“大的和多的结合,小的和少的结合”)。接着“我”又在这和谐中看到了层次和生殖的幻象,那真是十分壮丽的画面!

那些圈环闪闪地发出光芒,一如熔铁

在滚沸的时候射出粒粒的火花。

他们每燃旺一次就迸射一批火花;

他们的数目真是成千上万…… [159]

这个画面,也正是博尔赫斯说的那种无限时间的无限分岔。也可以说,每一次更深的感悟,都给人带来更大的幸福,这幸福的根源不是别的,就是渴望,人越“渴”,越是有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看的行为”)。而渴望本身,是人的本性又是上帝的赐予。于是人在渴望中向善努力,遵循自由意志“一层一层深入”。

天使们向上观望时,他们全都归于上帝;而向下观望时,却具有巨大的征服力量,成为指导性的理念之光。“我”在到达天庭的深处之后,终于在俾德丽采的开导之下弄清了天堂机制(也是人性机制)中的一大奥秘。这个奥秘用大白话来说即是:纯净抽象的真理是在鲜活世俗的体验中感到的。

二十九歌谈到天使的性质。天使同物质一同被创造,完美、坚定、视力高超、专一、没有记忆。他们可直接体悟上帝的意志,对于福音无比忠诚。这些个体各不相同,但均是上帝的构成部分。天使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下降到人间,以恶的形式搅动起生命的大潮,上演人间的悲剧;另一部分则留在天庭,用最美妙,最眩目的舞蹈将上帝的理念永恒地演绎。这两部分天使同样都是为上帝工作的,人性的矛盾使他们之间有了分工,而其实,他们骨子里是同样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