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第3/8页)
在红军逐渐取得对俄罗斯的控制,捷克兵团撤走以后,哈谢克在布尔什维克党里逐步发展。这位捷克籍的红军战士变成了苏维埃里的“噶谢克委员”。1919年他被任命为乌法的国际共委书记。同年又被任命为《红箭》出版处的党组书记。一年以后他成了第5军政治部国际局局长。据说还参加过一次布尔什维克党校的学习。更值得注意的是:他30个月没有喝过酒,也没有吸过烟,过着严肃的正规生活。
这时,一个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组织的代表邀请他回捷克去。大约是思念家乡吧,他立即同意了。1920年12月19日他突然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出现,并开始在社会民主党左翼的机关刊物上发表文章。
但是,他不能跟雅尔密拉见面,因为他从俄国带回了另一个妻子。有人说这位新夫人是个贵族,某亲王的眷属,但那也可能是一个帅克式的故事。在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有些人把他看做叛徒、赤党和重婚犯,他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于是逐渐往战前的流浪生活倒退。但是他还得养活自己和新的妻子,只好拿起笔来写作。他第一次决定写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1921年初,他开始写《好兵帅克》。那年夏季他迁到布拉格以东好几百英里以外的里扑尼策去居住。他希望在优美的环境里写小说,不受干扰。他计划把小说写成六部,可是没有人愿意考虑出版。哈谢克无可奈何,只好在第一部写完后跟他的朋友一起自己出版,自己发行。第一部出版后,引起了较大的注意,有个出版人愿意接受全书出版。哈谢克从《好兵帅克》第一部出版得到的收入不算高,但已可以在里扑尼策买一幢村舍,在那里继续用口授笔录的方式写小说的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
遗憾的是,经过多年流浪汉式的生活,尤其是作俘虏时的苦役和疾病的折磨,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他没有完成第四部就病倒了。1923年1月3日,他离开了人世,距40岁还差几个月。第四部没有完成,他的一个朋友卡尔·范涅克倒是把它续成了,但是那结尾不但虚假而且平庸,我们这个译本所根据的塞西尔·帕罗特先生的英译本没有采用。
除了《好兵帅克》之外,哈谢克还有十多个小说集出版。
哈谢克是捷克的波希米亚人。波希米亚人一词在法语里就有“流浪汉”的意思,往往被当做吉卜赛人的同义词。这虽是一个误会,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419年到1436年的十多年胡斯战争在波希米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六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大量的波希米亚人逃亡到西方的德、法等国。他们长期在国外过着离乡背井,四处流浪的没有祖国的生活。时间久了,就给了人流浪汉的印象。现在,那段历史虽已过去,波希米亚人的流浪汉印象却滞留下来,积淀在语言里。但是,我们在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身上倒真正看见了一个永恒的流浪汉形象,一个冲动的、激烈的、疾恶如仇的、玩世不恭的、怎么样也不肯受到拘管的性格。
2
《好兵帅克》是一本亦庄亦谐,似真似幻的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它能令你捧腹大笑,也叫你毛骨悚然。有时使你在捧腹大笑之余不禁毛骨悚然。
为了理解本书的方便,我们先介绍一点捷克的历史背景。
最早的捷克人国家捷克公国是10世纪中叶在波希米亚建立的,因为首都在布拉格,又称布拉格公国。11世纪捷克公国的疆域扩展到了莫拉维亚。以后曾陆续称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王国。1867年奥地利政府与匈牙利国会达成协议,把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从此捷克和斯洛伐克便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小说《好兵帅克》所描述的时代。
在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是平等的,由奥地利帝国皇帝兼任匈牙利王国国王,所以我们在这本小说里看见,它的军队有个叠床架屋的名字:皇家王室部队,它的财产也叫皇家王室财产。奥匈帝国的军队、国防、外交和财政由奥匈帝国的皇帝大权独揽,其他的机构如各级议会和各级政府却两国分别自成体系,自行运作。因此帅克和他的部队尽管是波希米亚(捷克)部队,却不归匈牙利人管,而归奥地利人管。奥地利人说德语,所以部队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军官无论是波希米亚人还是匈牙利人,一律要求也说德语。这又加重了原来就有的民族的三级对立。日尔曼人(奥地利人,德国人)最高,其次是匈牙利人,最下层是斯拉夫人(包含波希米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塞哥维纳人、加里西亚人、波兰人)。因此我们看见,在小说里日尔曼人一出现就高人一等。行军时帅克的连队已经在中学住下,91团所属的旅部已经在银行住下,可是德国的汉诺威师预备部队一到,提出要住中学和银行,整个旅只好乖乖地连夜搬家。捷克人对统治他们的日尔曼人和匈牙利人都有强烈的对立情绪。帅克送情书时之所以跟匈牙利人大打出手,民族对立情绪是一个基本的因素。这种对立很普遍,时间也已很长。我们在书里见到,路卡什中尉、萨格纳上尉和那个车站站长当年也都参加过捷克民族反对政府和匈牙利人与奥地利人的活动,直到现在彼此还说一声捷克爱国者之间的招呼语:“纳兹达!”只是他们的反对无效,壮志消磨,只好收拾起对抗情绪,为目前的生计奔忙。这也是捷克部队普遍存在纪律涣散,军官们生活腐朽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