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不易安李清照(第4/4页)
按照当时的法律,作为妻子的李清照虽然胜诉了,但必须同样受到惩罚,被判服刑两年。好在,一众亲友积极营救,李清照只被关了九天就被释放出来。出狱后,她马上写信给亲戚,“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今天读此信,字字沉重,依然可以感觉到李清照为自己名誉的忧虑。“改嫁”一事令李清照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惶恐惊惧,如履薄冰。
其实北宋时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还沿袭着唐代留下来的“改嫁”的习惯。大文豪范仲淹的母亲也曾改嫁,连宋太祖的妹妹也在丧夫后再嫁。程颐虽然已经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他的侄子过世后,侄媳妇照样另寻伴侣。可见,北宋改嫁之风并未式微。但到了南宋,随着都城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为了巩固统治,南宋对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加强控制,对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越来越多,开始大力弘扬“守节”观念。范晔在《后汉书》中首次把《列女传》放在正史之列。早期如救父的缇萦、文采卓越的蔡文姬、贤良的乐羊子妻,都是各类优秀女子的代表。到《宋史》后,所谓列女都变成了守节的“烈女”,可以想见,当时李清照的日子该如何艰难。但也因此,李清照人格中的坚强、勇敢与不屈不挠,以及努力生活的意志,才更值得后人尊敬。
李清照生在北宋,那些影响一生的自由和成长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然而,到了南宋,她才发现,整个国家变化的不仅仅是都城的位置,还有生活的时空。从丧偶到离异,她体会到了人世间更深切的离合悲欢,这些感情都深深地沉淀下来,消融在她后期的词作中。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长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晚期词作多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情,在词史上堪称一绝,更被后世尊为“易安体”。她晚年隐居杭州,许多词作都透露出生活的凄苦和悲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这首词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令人恍惚觉得仿佛置身汴梁的繁华。下片遥想当年自己闲暇游乐之时,青春烂漫,无忧无虑,节日时悉心装扮。当年少女时快乐的情状立刻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词末,笔锋忽转,讲到如今,霜染鬓白,憔悴难耐,对外面的繁华已经提不起半点兴趣,已经不想再出去见人。
“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句尤其悲凉。词人既怀念当初元宵胜景,又害怕触动往事而伤感。隔帘问话,不敢去触碰外面的繁华,只能躲在回忆中安慰孤寂的自己。历史变迁、人世沧桑,隔着一帘幽梦,忽觉还乡,笙歌曼舞之夜,独自垂泪、神伤、断肠。李清照这首《永遇乐》将身世之感、国家之叹融化在词里。南宋的风雨飘摇,自己的今昔对比,全部容纳在这首词中,绵绵思绪寄托了丰富的感情和无穷的韵味,读来令人心碎。所以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李清照的文学才能非常全面,除传世的词作外,她诗文水平亦不俗,可惜留本太少。她不但精通填词,还能提出词“别是一家”这样鲜明的观念,反对以写作诗文的手法来写词,词学理论影响深远。
纵观李清照的人生,从小康之家的快乐少女,到朱门大户的幸福少妇,再到中年丧偶晚年独居,可谓跌宕起伏,颠沛流离。她号“易安居士”,但终其一生却也没有寻到那个避风的港湾。这是李清照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南宋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