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第7/7页)

【讲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盛衰。在最后的五分钟里,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声,静静欣赏各朝著名文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吧!所有的评价都会在屏幕上以文字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放哦,请大家安静享受!】

……

最后五分钟,堪称历朝历代文人狂欢。尤其是盛唐之后的朝代,听到“著名”两字,文人骚客几乎是同时仰头,谁不想成为“著名文人”?谁不想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悦耳的音乐响起,天宝与贞观的文臣们也有些蠢蠢欲动:谁闲暇时不写几首诗打发时间?虽然比不过诗圣杜甫,但万一自己也是个“著名文人”呢?

但这样的念头只不过在众人脑海里一闪而逝。贞观和天宝的骚动只持续了几息,很快再次恢复平静。文臣们虽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为迫切的事情放在众人面前——时间要到了!

大家都听到了月兮的那句话:“最后的五分钟。”

“还剩五分钟?五分钟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着急:“冬郎呢?他不是只能和我们对话一个时辰,是不是时间要到了?”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就连李世民也不由面色肃然。他从李承乾的手上夺过铜镜,紧紧盯着镜面右下方空荡荡的龙椅。

“约莫还有三分之一刻钟。”李豫的声音突然响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气,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钟”给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面孔重新出现在铜镜里,他已经洁过面,唯有瞳孔上覆着的那层晶亮水光,堪堪证明他刚才落泪的痕迹。李豫神色严肃,语气急促:“儿臣之前设置了漏刻,如今还剩三分之一刻钟,时间不多了!”

众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着他的选择。

李世民原本心头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现时,他又骤然松开了掐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

与心急如焚的众人不同,李世民八风不动、安稳如山。见状,一旁急躁的臣子们也逐渐安静,他们望着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李世民也随玄肃二宗唤了李豫一声小名,他平静开口:“你还有什么要同朕与天宝众臣说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抬眼,他的眼底再无刚才的算计和诡谲,取而代之的是赤诚的坚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乱遗害无穷,恳请诸位千万想办法阻止祸事再起。另外,宝应元……我是说,762年,浙东有百姓叛乱。此事实乃豪吏为官,不肯放粮,百姓忿之,无奈举旗,请朝廷务必多加关照。另外,763年长安之事后,剑南西山诸州被吐蕃攻占,从此蛮夷每年扰京、秋季必定南侵,还请诸位大人早作防范!”

言罢,李豫深深俯首。

“说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漏刻上——铜人手中的浮箭顶端距离刻度不过分毫,时间已经快要到了。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静。对上太宗审视的目光,李豫长叹一声,感慨万分:“时至今日,儿臣方懂孟圣真意。”

众人望着他,无不面露焦急:时间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问即位之事!

李豫对众人催促的目光视而不见,他只是望着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诵那段千古流传、人尽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乐骤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荡、光影缭乱。李世民和李豫的面孔在波浪中摇晃变型,最后彻底模糊消散。

——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