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崇湖学宫(第3/4页)
因兵起于朔州危阳城,故而这场战乱被后世名为:危阳之难。
当时危阳前线任职督军的官员是刚刚走马上任的卢泳思。
卢泳思出身上京世族卢氏,父兄叔伯皆有在朝为官,祖上还曾跟肃宗平乱,而他本人才二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一心报国的年纪,谁都没想到他会突然通敌叛国,打开城门致使危阳城失守。
危阳为边境要塞,危阳失守后,边境十九城尽数丢失,至今未能夺回。
后来姜瑶翻看史官写下的卷宗,看到这段历史,都觉得古怪极了,卢泳思完全没有通敌的理由,胡人给他再多的利益,也敌不过他身后的家族。
他这么做,他的族人全部都被他连累流放,而他本人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在胡人屠城时惨死于马蹄下。只怕其中有所隐情。
原来伍卓是替他求情,断了自己的仕途。
连姜瑶都能轻易看出卢泳思有冤屈,若伍卓身为其好友,为其求情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那次战争太过惨重,帝王迁怒,在所难免。
后来人们提起“危阳之难”,更多感慨的是边城惨遭屠戮的无辜百姓,以及丢失的国土。
大概鲜少有人会在意,京中有位叫伍卓的学生,也会受此牵连而改变一生的命运。
说着,几位学生连连叹道:“真是可惜,从那以后,先生哪怕满腹经纶,此生也就只能止步学宫之中,难以施展于天下。”
……
姜瑶专注着和旁人讲话,没有注意到,他们说到这里的时候,林愫握起茶杯,热茶氤氲的水汽如薄雾一样笼罩着他的双眸,将他的眼角蒸腾得有些泛红。
在云雾遮挡下,一种说不清的哀伤在他眼底浮现,但又转瞬即逝。姜瑶转过身的时候,已经恢复如常。
好像方才的一瞬,只是水汽遮蔽产生的错觉。
姜瑶和学生们说完话,初步了解了伍卓这个人,便问道:“爹爹,你要带我去听伍卓先生讲学吗?”
林愫答道:“先生高才,天下文人心向往之,爹爹在故乡时就已经听闻伍先生才名,所以今天才带阿昭出来。”
连林愫在故乡都听说过伍卓名号,姜瑶忽然意识到自己上辈子有些孤陋寡闻。
不过说起来,姜瑶上辈子所见所闻,好像也就只有前朝后宫的那些谋算。
她调整了一下心态,“不过,我们不是学生,能进学宫听讲坛吗?”
姜瑶这话属实是低估了学宫的格局,学宫下午的讲坛与早课不同,早课的确是只面向学宫内的学生,但下午的讲坛是对外开放的。
当年肃宗兴办学府,正有教化万民治意,所以学宫中开设讲坛,学宫内外,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于其中。
伍卓夫子才名远扬,一进入学宫,姜瑶就看到各种身着学宫服的学生或者身着常服的布衣青年在此侯着。
学宫中设的讲坛规模极大,场地约莫可以容纳五六百人。
正中间还书写着一块四字匾额“闹中取静”。
姜瑶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林愫要不带侍卫了,学宫本来就是静心学习之地,平日学子入学宫学习,甚至都不允许小厮贴身随侍奉,如果他们带上侍卫,简直太过张扬。只怕林愫也不忍心打搅这份独属于文人的宁静。
林愫带着姜瑶来得算迟的了,他们在饭馆里休息片刻,踩点到达,他们一进场讲学刚刚好开始。
这个讲坛是露天的,由四面院墙围成,拾阶而下,中间是宽阔的广场,姜瑶看见这个建筑,觉得其构造似乎正好符合某些物理上原理,可以起到增音的功效。
里中占据了好位置的学生盘腿而坐,而外围的人没有位置,就只能坐在外面台阶上或者站着最外围。
姜瑶的位置就是最外围,连坐的位置都没有,只能站着听,她身高实在不够,哪怕踮起脚,也只能看见人家的屁股。
忽然林愫将她抱了起来,抬高她的视线。
这样一来,姜瑶就能看见里面的人了。
坐在最中间讲案前的那位先生看起来年纪并不算大,和林愫差不了多少。
剑眉星目,从五官上的轮廓来看,放在旁人眼里,他大抵也是个样貌不俗美男子。
为什么说是放在旁人眼里呢?
——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蓄了胡须,姜瑶的审美还停留在她穿越前,她喜好肤白貌美的小郎君,这一脸大胡子总是让姜瑶心里觉得有些膈应。
他应该就是伍卓了。
伍卓目光凌厉,看起来整个人严肃板正,不苟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