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谢双瑶的自我营销(第3/4页)
所以张地主是必须要消灭的,因为大家很难找到共同的利益,冲突点倒是很多,而刘老大却值得收服,他就是自己不来,谢双瑶也不是没别的办法,刘老大麾下的小兵在临城县常来常往,买活军总有办法让他们看到阅兵。刘老大自己很积极主动,这倒是出乎意料,省了她很多事。谢双瑶认为她和刘老大至少目前有共同利益——刘老大想继续做他的私盐生意,而只要不在买活军的地盘做这个,谢双瑶对此并不反感(当然刘老大在买活军的地盘卖私盐也赚不到什么钱),而且她逐渐发现私盐贩子是现在她最该拉拢的一批人。
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私盐贩子以及乡村货郎,在这个年代,维系的是最下沉的乡村商业网络,而且有许多最封闭的乡村甚至连货郎都不太需要——但他们却是一定要吃盐的。用后世的话说,私盐贩子就是把大敏朝的‘最后一公里’掌握在手里的人。如果一个政权想要达成对自己地盘的精细化统治,那他们的前期调研就非得跟着私盐贩子一起做不可。
精细化统治对大敏朝来说,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概念,精细化最精细的时候大概能下到县,最粗放的时候,就像是如今,皇权的触角很可能仅止于一些重点城市。在重点城市之外的广袤国土上,他们只能依赖中小地主来间接性地统治这些土地。——当然,这是按后世的标准来衡量,如果用大敏朝的标准的话,只要按时纳粮交赋,麾下没有另立山头,没有农民造反,那么便姑且可以认为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是很有效的。
至于说一项政令推出后,能够从上到下地贯彻实施……哪怕是最无关紧要的命令,能做到这一点的,那都必须是大能臣、大权臣了,大部分情况下,皇权就是这么一回事,不死不活地吊着吧,但凡对自己的统治力稍微有些了解的皇帝,都不会做不切实际的打算,他们知道自己对很多事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一样例外,那就是剥削,下令剥削掠夺百姓的财富,这倒是不会遇到太多阻力,因为无数基层乡绅家族会兴奋地层层加码,从中获取更多的好处。
谢双瑶穿越过来,不是为了称皇做祖,享受这种人上人的感觉的,这种感觉的极限大概也就和开作弊器或者GM号玩网游一样,她对此并不感兴趣。所以她的目标并不是把自己变成金銮殿里的新傀儡,从穿越以来,谢双瑶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大敏朝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实现对王朝的精细化统治——不指望和后世一样,但至少要比现在的模式更有所改进。她很快发现答案是无解,从秦到敏,两千年的政体中不是没有人想改变,哪个皇帝不想扩张自己手里的权力呢?但问题是信息的传递在古代就是如此低效,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也在无线电波频率之中,一个政体如果没有办法在一天内把自己的命令传递到全国,那就没有办法实现具体到居民的精细化统治。
现在的大敏要把一个命令送到居民手中——而不是停留在县令、乡绅的认知中,需要多久?这答案可能是永远,因为大敏的体制中,乡村和县城几乎是不发生什么联系的,尤其是这个年代,还存在大量的黑户。为了逃避丁赋,普遍有隐户、隐田现象,这些隐户找个大山深处一藏,几乎不和外界交通往来,遇到外间旅人随时可能化身山贼……这叫县衙怎么去传达政令?
再说还有交流问题,尤其是南方,会说官话的人只比会识字的人多一些而已,就这还不算南北方官话的沟通问题。临城县有十个村,目前盘点出两万多人,如果说有一天在深山里又发现了一个三四百人的村落,而于县令对此竟一无所知……那谢双瑶也不会奇怪,更不会觉得于县令不称职,他上哪知道去呢?就连吏目恐怕都不会完全清楚,如果把现在的大敏朝地图展开的话,别说对买活军了,就是对官府,也还有好多疆土处于迷雾模式,还没被登塔开地图呢。
但官衙不知道的事,私盐贩子却一定是知道的,流民们可以自己纺线织布,可以自己留稻种,可以不用铁器,甚至可以完全不看医生(反正看了也没啥用)……但他们一定是要吃盐的,人不吃盐会死,而他们也一定只会买私盐。甚至在很多地区,私盐官盐已经完全一体化运营了,刘老大今晚就向谢双瑶描述了江浙那边的模式,“官盐由盐商包销,每年返给官府盐银,自然还有各处的孝敬……这样贩盐,前些年赚的银子那真是海了去了!”
这里头的讲究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官盐的产量,那是从数百年前开国就定下来的,既不能随意减产,也不能随意增产,理论上说,是按黄册人口来生产官盐,但哪怕不说质量问题,盛世人丁不断繁衍,又因为人头税的存在,隐户、流民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且很多偏僻县城几十年都不会重修黄册,这期间繁衍的人丁也有不少,全吃官盐供应自然并不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