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民智未开

“呼——终于是来了, 比预计中要晚了快一个月呢!”

“是啊!可算是来了!这一来,城里的人心应该也就安定了吧!之前弗朗基商人,私下散布谣言的时候, 我看好多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是发慌的——这要是一年不来还好, 要是往后年年都不来,咱们这些人,可不就等于是被丢在这里了?”

“那哪儿能呢!可别拿我们买地和敏朝比, 什么三宝太监旧事……眼下和从前能一样吗?”

“行, 现在船都来了,那肯定是你说得对啊!你怎么说都行!”

“哈哈, 你这老李也是——瞧把你给开心的, 都不和我来争短长了, 这可不像你!”

“行了吧你, 老褚, 见好就收, 都忙去吧, 得往库房那里走一趟,估摸着这几天库房是有得好忙的。小乌木——和我一起去不?帮叔叔看看秤, 记记账, 走不走?”

香美城这里, 只有在农闲时候才会大范围开班,平日里开的启蒙班,教授的知识比较有限, 对谢乌木来说, 已经没有去上学的意义了, 这个混小子每日里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便在城里钻来钻去,到处打下手、凑热闹。

听到要去库房,谢乌木也是眼前一亮,当即朗声答应下来:他自己一个人的话,是不允许出城去海边玩水的,大家看了孩子去海边,也都会阻止,主要是害怕他们被海浪卷走。

再加上库房也是香美城的一处重地,平时靠近的机会并不多,能去库房走走,而且有为长辈记账的机会,仿佛自己受到了长辈的信任,又长大了不少,他当然巴不得了!

“李伯伯,这几天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来卖棉花啊?”

既然和大人一起,那就不能钻林子了,这一大一小沿着土路走出城门,远远地就见到了库房附近排着的长队伍,大约有六七十人,在香美城这算是罕见的规模了,从这些人的衣着和背后的竹筐来看,就知道是香美城附近的棉农来了,而不是本地的居民。谢乌木也不免有几分好奇,“眼看买地的船都要到了,都等了这么久,这时候才来卖,不觉得不划算吗?”

“呵呵,你是说,扣货不卖的那些人,为什么不再等等,是吗?如果官船的价格不好,那就再等到弗朗基船返回的时候,用他们开的价格卖掉,没有必要赶着在这个时候,卖给我们城里的官库,是吗?”

“是呀。这才是最优的决策,不是吗?”谢乌木一脚踢开了地上的土块,“我爹娘对这事儿还有点忧心呢,我听他们说起过,今年官库收到的棉花比去年少了。”

这里两人谈的,是香美城本地的一个特色政策:每年棉农在棉花弹成棉絮之后,便可以自行决策如何来支配自己的产品了。他们可以等到官船到来,以统一的评等价格,把棉花卖给官船之后,再拿着盖章记账的一张支票,去换取官船带来的特有物资。

当然,如果要钞票的话,也是可以的,买地的钞票,在非洲一样能用,只是适用范围比较狭窄而已,更多的时候还是比较原始的以物易物,或者用纺织品、药品和食盐白糖等生活必需品来进行计价,货币体系较为复杂。

但是,由于船期不定,很多需要未必能等到这时候,很多人都有赊账的需要,而且个人保存棉花,也比较不容易,因此香美城这些年来,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特色的交易,那就是棉农可以随时把棉花卖给官库,用的是去年的价格——如果今年的价格高了,那是官库赚,如果价格低了,那也是官库赔。

这样,也有助于官库提前来厘清今年棉花的产量,以及做好称重分等的工作,等到船来了之后,官库来把棉花换成生活必需品,这样在一年间,棉农等人就可以拿着钞票,慢慢地来买盐买糖,买点铁制农具什么的。

官库在这里,相当于起到了一个总供销社的作用,也的确方便了不少棉农的生活,因此年年棉农都巴不得把棉花直接卖给官库,顶多自己留下一点,等到官船来了,如果价比去年高,那就把这点卖掉,算是平衡一下利润。

如果价格比去年低的话,那么,他们就把留下来的棉花自己纺线织布染色,做点新衣服自己穿——对于本地的百姓来说,生活就在于吃穿住行,他们既吃得了苦,又花得起钱,储蓄这个概念还显得很生疏。新衣服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并不像是华夏百姓那样,提倡勤俭持家,对于享受有深深的罪恶感,拥有一套新衣服的喜悦,有时候甚至胜过买入新农具,他们宁可不多赚钱,也要把衣服做好,到处穿着去炫耀。

可想而知,香美城的百姓,绝大多数,手里是存不住钱的,他们一有收入就全部花掉,等到突发了什么情况,需要买药买家具时,就有点抓瞎了,不过,也仅仅只是抓瞎而已,还不到被完全难倒的地步:生病了,买不起昂贵的东方药,那就找村里的巫医做个仪式,经他指点去采一些药草,能治好就好,治不好,大家哭一顿,继续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