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队伍难带(第2/3页)

他通过联姻,在卫拉特站稳脚跟,并且鲸吞蚕食,折服了卫拉特鞑靼的那些乡巴佬台吉之后,就意识到如果不多引入一些其余族群,再过数十年女金人恐怕要被卫拉特鞑靼完全同化,因而很热衷于吸收新鲜族人,尤其是鄂温克人、海西女金,这些建州女金的近亲,在塔尔巴哈台也很容易就能受到重用,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人越来越多了,一方面这是好事,因为人是不得不多的,可人多了就得找吃口,而塔尔巴哈台虽然靠近水源,也能种田,并且黄贝勒已经设法栽培出了一批懂得买地种田技术的好农夫,但面对每年都在增加的人手,和更加严峻的气候形势,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唯独粮食是不能支援的,从通古斯到塔尔巴哈台并没有成型的道路,更没有河流,全靠驼马运,那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如果今年的气候还是不好的话,那么,塔尔巴哈台的存粮很可能无法平安过冬——更可怕的是,这附近方圆千里,连能抢掠的对象都几乎没有,塔尔巴哈台已经是最大的绿洲了,最近一个有规模的绿洲,恰好就在一千里之外,而且那里名义上也归属于黄贝勒,他抢那里做什么?

往南边走,那是大沙漠,再就是高山,这是南边来的地理图上显示的,当然也和本地的族人说法一致,往北走气候更冷,除了西进之外,黄贝勒另一个选择,就是东返,走上数千里的路之后,去到一样动荡的老家——

现在,整个北边的鞑靼都在拼命的迁徙,去年传来的消息说,鞑靼人现在很流行横渡海峡,到黄金地去,如果老家还能养得活人的话,他们至于这么折腾么?想想就明白,东边也没什么好果子吃,除非拉下脸,去建新的矿山做苦工,不然,往东走不是好选择。

这么盘算下来,唯一的出路,或许就是在西边了,也难怪买地根本很少催促他们,大概是因为根本不用催吧,想要活就得往西走,去拼杀出一条血路来……

当年,黄贝勒和谢六姐做的约定,其实是比较含糊的,并没有给出确定的承诺,在几年内打去欧罗巴,这当然也是他当时没有来过西边,不好空口白话,但谢六姐也没有追问——这一点,现在他是完全知道原因了。

追问什么?不用追问,等到了那个地方,自然就知道了,和如今这片土地比起来,欧罗巴还算是好地了,他自然有充足的动力图谋西进——只要拥有足够的实力,黄贝勒确实也是想去西边的。都走到这一步了,大不了,轰轰烈烈,马革裹尸,反正他绝不接受去建新和幼弟艾狗獾勾心斗角,争抢主人丢下来的一根肉骨头,苟延残喘于世。

只是……

一想到粮食和西进,他的头又痛起来了,本能地伸手到茶几上,抽出了一张报告,低头看了几眼,“对了,去问问大格格,那几个会说鞑靼话的汉语教师,手里还有教材么?没有的话,准备一下,等新的族人到了,先让小孩子把课上起来。”

“是。”

“还有,再派几个人,到各处去看看,今年的草原返青情况,是不是都和北面一样差,我们的苜蓿草田长得怎么样,还有,堆肥厂那边……”

伴随着他有条不紊的吩咐,帐下的臣子们,陆续都被差使出去了,只留下了心腹阿敏,仍然没有放弃对黄贝勒的劝谏,压低了声音,“主子,如果人口再多的话,今年,塔尔巴哈台的日子恐怕是很难维持下去了,要么,就是大家一起往西边打,要么就得想法子减员——读书,光靠读书可没用!”

“你接纳阿尔泰的部落,这是好事儿,否则,我们的人手恐怕还不足够,阿尔泰的蛮子,一直以来都以作战勇猛闻名,正好为我们所用……”

他这话,乍听之下有点没头没脑:刚要想法子减员,怎么就又说接纳新部落是好事?但黄贝勒对他的暗示,是心知肚明的:他靠和卫拉特的联姻,站稳了脚跟,也丰满了羽翼,可以说是卫拉特和塔尔巴哈台的第一号人物了,但,第一号人物势单力薄,而且,手下的战士,还在积极地和本地头领家人联姻,这是让人很警醒的事情。

在联盟内部,也不是所有王公都能完全依照他的吩咐做事,塔尔巴哈台迟迟没有凝聚足够的力量西进,就是因为黄贝勒没有把握,自己能驾驭住这些部落凑出来的联军,他不愿平白地消耗自己的威望,组织成功率不高的西征。

之所以放开怀抱,吸纳人手,完全不顾粮草的压力,其实也不无借势的意思,黄贝勒是希望,能用这种不断高筑的粮草压力,给自己增加主动,到时候,不论是卫拉特诸部受不了这种压力,同意联合西进也好,还是内乱也好,他都可以借机肃清异己,令自己的威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