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数字的转移
这窦小妹, 本家原来姓寇,因为她们家在姑苏颇有些名气,是世代唱门的缘故,来到云县时是特意改过姓氏的。这事也是这些年来, 相交逐渐密切, 这才听她说起的。不过, 在座年纪大些的姑娘, 家里还算清白的也就是李玉照,顾眉生和杨爱,养母也都是姑苏伎女,对这种事情,她们也并不忌讳, 彼此总是亲密相交,更是曾笑言道, “第一批从姑苏过来的女娘, 就算自家不是做这一行的, 那也是年纪尚小, 年纪一大,总是有这样风险的。”
这种话, 也就只有在云县这么一批姑苏老乡里说了, 从吴江那些地方过来的才女们, 譬如沈、叶几家, 和她们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哪怕同在云县居住多年, 彼此的关系也相当冷淡。
从事的职业, 更是泾渭分明——一样是才女, 这些人家中的女孩子, 进戏社,写话本子的都有,但很少有做生意、四处游历以及亲自登台开嗓的,像是顾眉生这般,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婚,作风还颇为奢侈者,更是绝无仅有。
叶、沈、吴家那些出众的女子,大多都各谋公务,从买活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报纸或公廨任职,到了二十七八岁,一般也会成亲了,找的都是按着城里最时新,最上乘的标准,挑选出来的丈夫,用顾眉生的话说,便是‘千篇一律之无趣’,从头到脚,都像是跟着六姐的模子来的。
也一般都会在三十岁以前,生一个孩子——这就又符合了买地提倡的‘模范生活’。这大概也是因为她们走的都是官样路子,而云县小姐妹,则多在民间文化界以及商界活动,这两个圈子本来也是要比较放松随意的缘故。
至于说这入了夜之后,还在城郊别庄和一帮小姐妹餐叙饮宴,这就更是这些精英女吏不会做的事情了,她们的助力多来自于家族内部,交往的也是以同僚和大学同学为多,自小的邻居、同学,和她们的道路鲜有交叉,就是幼时有所来往,长大多数也渐渐地断了。
不过,要说这两帮人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对于政治,她们都很关心了。就算是窦小妹平日里沉默寡言,对于如今的国际局势也是清清楚楚,因道,“为何说越是开战,便越是要放开了来吸纳女眷,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今我们买地国内,男多女少的态势,虽然略微缓解,但依然相对严峻。
这样的局面,至少还要再维持二十年,才能得到解决,这二十年内,又有两代人娶妻是非常艰难的,先且不论说海运的人数能达到多少,但维系一条女子净输入的航线渠道,仍然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就单单是为了这一点,也不会轻易停掉航线的,香儿姐,你是这样想的么?”
吴香儿点头道,“我怎么想的先不说,你的说法也很有道理。”
窦小妹抿嘴一笑,有些害羞地道,“还是那句话,一切政治问题都是数字问题,否认数字是毫无意义的,数字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被转嫁到另一个公式中去。”
这话就大有深意了,众人一听便明白她的意思:一女换多夫的情况固然是有,但选择终身不婚的女性也有相当的数量,忽略掉这些少数因素,大面上来看,一男配一女,仍然是常规的婚姻结构。
那么,这样来做数学题的话,就可以很轻易地分析出结论了——经过二十多年的经略,福建道的男女出生比例,有了极具的变化,也就是从男七女三,甚至局部地区的男八女二,到现在的男女各半,甚至是男四女六,这个是之前统计局给出的数字,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
其实,男四女六也不是一个正常的数字,仍然体现了生育选择和隐藏的照顾疏忽,也就是扶养选择,因为根据天书的开示,在婴儿出生比例上,男婴比女婴略多个半成,其实是正常的自然比例。
倘若男婴数量少了,或者在一岁内的死亡率高了,那就说明存在潜在的扶养选择:在需要照顾时,父母更倾向于女婴而不是男婴。这样有了什么头疼脑热,或者出了什么意外,及时就医,舍得花钱买药的可能性也低,这才会有男婴死亡率比女婴高的结果。
“父母的扶养倾向,一样是数字问题,仅从投资回报的收益来看,哪个性别普遍得到的利益多,抚养时就会倾向哪个性别。在这件事上当然也不必举出个例来反驳,一旦开始统计,就只有数字、利益和冰冷的人性。”
窦小妹在大学读书时,便是选修的统计学和社会科学,这社会科学也是典型的文科院系,毕业后如果没有进官廨做事,在民间是没有职位的。但好在她做得一手好油画,虽然没有入读相关的专业,但天赋超然,随意旁观西洋工匠作画,便可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