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数字的转移(第2/4页)
这出众的天赋,也令她得到洋番画师的欣赏,从大学毕业之后,她很快就成为羊城港知名的女画师,她作画笔触柔和,虽然是油画,却又兼得仕女图的东方神韵,和顾眉生擅长的工笔花鸟,又不是一个领域的。
经她绘成的肖像画,比照片仙画更能捕捉人物神韵,而且往往比仙画中的人物,要美丽得多,看着是一个人,但入画效果却截然不同,也就难怪非常受到追捧了,别看年纪尚小,但身家相当丰厚,这也是个多面手,平时除了绘画之外,就喜欢看点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也蠢蠢欲动,想要自掏腰包去做一些课题的调查,因此,她对于羊城港乃至买地,一些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社会现象,特别清楚。
“正所谓,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长恨歌所说的,就是社会利益结构变迁导致生育决策的变化,即便是对于重男轻女这种根深蒂固老观念的改变,其实速度也往往比想得要快得多。从福建道的统计结果来看,就算还有些以务农为主的地方,依旧更喜欢男丁,但大面来说,既然如今在买地生女有利,那最后长到一岁以上的孩子,性别就是女子更多。”
“福建道耕地本来就少,农业占比很低,正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改风易俗的速度,是否也和地理有关?”
别看一帮小姐妹个个似乎都是文华荟萃、风流倜傥之辈,但谈到国家大事时,语气也迅速冷静下来,倒也不夸夸其谈,语速都是很快,显出她们极其敏捷的思维速度。窦小妹点头道,“不无可能,因此,农业占比越高、机械化越低的省份,生育时的性别偏好,改变得也就越发滞后。”
“不过,开启民智之后,也会有相当的改善。只要叫他们知道,生了女儿至少还能送出去做工换钱,而不是只有换亲时能为家里牟利,那么养育多于男丁数量的女儿,就仍然是有利可图的事情。这些年北方的情况不正常,受到灾异影响,人口流动速度非常快,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统计体系,从农业占比高的两湖道来看,男女比大致在男六女四这样——两湖道移风易俗的速度肯定不如沿海快,但这个改变的速度也是相当可观了,可以推测,再十年之后,应当会回归自然比,也就是大致相当。”
“两湖道被我们占领,也就是十年左右,期间还有五六年受到灾异影响,也有如此的变化,治理官吏是用了心血的。这也可见,任何地方被我们买地完全治理之后,只需要二十年也就是两代人的功夫,人口比例就会趋于平衡——以我们买地如今实控的本土来说,南洋、北方都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才刚入手没有多久,也就是因为新纳入了这么多人口,如今南面的婚配才会依然是个问题,不然的话,如今江南的男子,娶妻其实不会像眼下这么辛苦的。”
依旧要持续两代人的人口失衡,该怎么解决?数字是客观存在的,绝不会凭空消失,前两代人中存在的那些数字,如今就成为了各地逐渐形成规模的光棍屋了。
至于那些没有入住光棍屋的单身男子(因女子只要愿意都可结束单身,单身女子的数量相比庞大的单身男子数量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归宿其实更加凄凉,不是因为各种原因默默地早死,就是在对未来丧失希望的情况下,走了歪路,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被毫不留情地消灭剔除了出去——买地的重刑犯、暴力犯、苦役犯里,有家室的男子都是少见,八成以上是这种单身汉。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定期清除掉数字,比如异想天开地把若干年岁以上的单身男子,强制性地互相婚配,组成空有形式的家庭,掩耳盗铃地降低单身数字之外,又或者干脆全都杀死以及放逐——这些种种绝不可能实现的疯狂构思之外,无非就是如窦小妹所说的一样,把数字转嫁出去。
从华夏之外的地方,不断吸纳女性人口,并且鼓励她们和华夏男性成婚。一定会有人结不了婚的,如果这些人是欧罗巴、哥萨克、罗刹、占城、安南……这些地方的男子,那就不是我买地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喽?
“你说起《羊城消息》要发那些洋番边女报道的事情,我就想起来了,其实那些去到边远小镇的洋番女,日子过得是不差的,八百两银子虽然多,但也不是说全都扣掉,自己只够吃喝的来还。总会留点生活费的,只要不考虑买房什么的,也足够她们花销。只要在当地找个有房子的丈夫,那也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工作收入低点,倘若得了提升,债务一减免,那就更有希望了。”
顾眉生被窦小妹这么一启发,也是想起这点,道,“如此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稳固了这些边远地方的人口,这是我亲眼所见——这些娶了洋女妻子的人家,因为妻子在清债前不便离开的缘故,也就等于是要在当地定居下来了,不会随意迁徙。住得久了,年岁一上去,也就舍不得离开,很多新城镇的人口,就是靠着这些迁移户稳定着,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