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烈火 父皇,这不该是您一直以来的心愿……(第2/3页)
照规矩,天子有恙,无法理政时,监国之事便要落到太子的身上。
萧元琮没有开口,此事须得由臣子们主动恳请,方没有僭越争权的嫌疑。
齐慎看一眼迟疑的众臣,不由肃了脸色,慢慢自榻上起来,跪到正中,沉声道:“殿下,国不可一日无主,朝中万事纷杂,事事需要决断,天下百姓更心系大周,祈盼国运昌隆,朝堂稳固,老臣恳请殿下,以东宫之尊,代掌国事,行天子之权。”
他是三朝元老,地位超然,他一开口,众臣才敢纷纷跟上附议。
一时间,原本都坐着的臣子们皆从榻上起身,跪在殿中,恳求萧元琮代天子监国。
萧元琮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这是他等待多年的时刻,尽管不是真正承继大统,却是他这么多年来,离登顶距离最近的时刻了。
身后便是年迈无力的父亲,这些年一次次病倒,到如今,似乎再无法好转了,便靠太医的药这么吊着,吊上一年半载,便是真正咽气的时候。
这一年半载里,他便让父皇好好看一看,他这个不受宠爱、不得圣心的长子,是如何掌握大周的万里江山的。
“多谢众卿如此信赖,为大周百姓着想。孤自问资质驽钝,才学与德行具流于平庸,这些年来,蒙老师与诸卿不弃,方能腆居东宫之位,如今,父皇猝然倒下,孤不得已,只能暂行监国之权,日后,还要请诸位卿家多多扶持才是。”
一番话说得谦逊得体,深有东宫风范,半点不显掌握权位的得意与自满。
众臣见状,放下心来,齐声应是。
到底是兢兢业业多年的谦和君子,从来没让臣子们失望过。
待众人起身,齐慎又道:“今日郑氏一事,不知殿下意欲如何处置?”
郑皇后已在高台上身亡,郑居濂则被当场拿下,如今正看押在宫中,等候发落,翻不出什么水花来。
齐慎真正想问的,还是吴王萧琰要如何处置。
今日之事,暂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与吴王有关,三司不能随意拿人,须得太子发话,寻个由头,才能派差役出去寻找。
眼下的局势看似已经板上钉钉,但吴王不知所踪,始终是个隐患。
只要太子愿意,随意寻个理由,让吴王入宫来商议郑皇后的后事也好,配合三司审理郑家污蔑东宫,以及过去残害皇嗣的案子也罢,一句话,便能遣人在全城搜寻。
吴王罪不至死,将其软禁宫中控制住,便暂时不会造成威胁,日后,一一卸去他曾经被圣上授予的职权便可。
没了圣上的青睐与庇护,光凭吴王一人,也掀不出什么风浪。
萧元琮沉吟片刻,道:“暂交三司会审便是,若遇难处,孤再交众卿共议。”
竟是完全没有提到吴王之事。
齐慎的神色有一瞬间沉了沉,看来,太子想要私下解决吴王。
他们早就商议过,绝不能放吴王出京就藩。
他的封地在吴地,那是整个大周最物阜民丰之地,早两年便修缮好了府邸王宫,属臣虽未完全齐备,但在人才辈出的鱼米之乡,绝不难寻。
最重要的是,吴地人口稠密,粮仓殷实,纺织、冶炼、锻造等各项工艺都十分成熟,丝毫不输京都,是以历来都由朝廷派遣官员严密监察,一旦放任吴王就藩,必会使其成为地方上的庞大势力,将来会不会与朝廷抗衡……
这是圣上早年布下的一手棋,一手为吴王保驾护航的棋。
齐慎不再多言,退回一侧,等旁人将其他几样亟待决断的事议完后,便跟着众人一道退出延英殿。
偌大的延英殿顿时变得空空荡荡,没了郑皇后明亮得甚至有些聒噪的话音,一下变得冷清无比。
萧元琮起身,重新走回屏风之后,看着无力躺在榻上的父亲。
其实才天命之年而已,却似风烛残年,在太医们的诊治下,已从昏迷中醒来,只是头风之症大约并未缓解多少,那张苍老的面庞一片潮红,呼吸间,亦能听到嗡鸣之声,显然有些费劲。
他浑身使不上力气,只一双浑浊的眼睛尚能转动,此刻正看着站在榻边,居高临下俯视自己的长子。
那样的姿态,那样年轻的面庞与身躯,让他恐惧不已。
“诸位卿家方才的话,父皇应当都听到了吧?”萧元琮的唇边露出一丝微笑,“父皇不必再操心其他事,在此安心养病便好。”
年迈的皇帝瞪着双眼,干涸的嘴唇颤抖着张了张,想要发出声音,却只发出含糊的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