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高、岑和边塞诗(第2/6页)

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9〕。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写于开元二十六年,有一位客人从蓟北回来,作《燕歌行》以示高适,高适就写了这首诗和他。诗虽是有感于蓟北边事而发,却并非专指历史上的某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边塞的见闻,高度概括了唐代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诗首先以汉将东征的豪迈气概与胡骑欺凌的强大阵势相对照,在狼山猎火、山川萧条的景色衬托下,预示出战斗的激烈和艰苦。然后提炼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典型的情景,揭露出将士之间苦乐不均的深刻矛盾,鞭挞了上层将领的腐败荒淫。接着选取战斗中最危急的一个场面,极力渲染战场从黄昏到夜晚的悲凉气氛,表现战士浴血奋战的英勇和顽强,并插入征人思妇相互思念的心理描写,热情赞美了战士们不求功名、舍身报国的高尚品格和牺牲精神。最后以回忆李广结尾,表达了战士们的共同心愿:望国家用将得人,巩固边防,永保和平。全诗写得慷慨激昂、悲壮沉郁,音韵随内容的变化四句一转,对偶整齐却能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各种复杂的情感错综交织在一起,产生了雄厚深广的艺术力量。

高适还有一些描写边塞生活的绝句,如《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抓住东北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几笔勾出一幅生动的风俗速写,赞美了他们的勇武精神和剽悍豪爽的性格。表情粗豪天真,洋溢着新鲜的草原气息。与质直粗放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神似之处。他的《塞上闻笛》则是另一种优美高远的境界〔20〕: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牧马”本是古代形容游牧民族入境骚扰的常用说法,这里与雪净胡天的景色联系在一起,便渲染出雪夜牧马人归的和平宁静景象。齐梁诗里原有以花比雪的传统,《梅花落》是笛曲名,诗人将三字拆开,以两句巧妙的问答,形容一夜风吹,使梅花落满了关山,既是描写戍楼间吹彻一夜的笛声,又绘出了无边关山雪月交辉的壮美景色。而借梅花双关笛声和雪花的巧思,还令人产生了极富诗意的错觉:仿佛洁白的落梅纷纷扬扬,使寒冷的关山一夜就披上了春装。这就将笛声表现的音乐意境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构成了明净而又高朗的意境。

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可见当时就受到很高评价。清人刘熙载说高适“以气质自高”,“体或近似初唐,而魄力雄毅自不可及”(《艺概》),这话准确地概括了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早年曾在王屋山、嵩山、终南山等多处隐居,写过不少山水诗。天宝三载中进士。天宝八载(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751)归长安。十三载(754)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安史之乱后任嘉州刺史等职,卒于成都。

岑参诗的题材涉及述志、赠答、行旅、山水等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他于天宝后期两度出塞,在西北边境共六年。这时唐王朝政治已很腐败,矛盾重重,安禄山在范阳、哥舒翰在青海、杨国忠在南诏,都为贪图军功而大事征伐,盛唐诗人对边事的批评也愈益激烈。但是当时西域基本上还保持着稳定的局面,驻军的士气还比较高,民族关系也较融洽,加上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又满怀信心,心情仍然极其乐观开朗,因而能够写出不少热情洋溢、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的边塞诗来。也可以说,岑参的边塞诗是开元精神扎根在天宝后期安西北庭这块特殊土壤里所开出的一朵奇葩。

岑参边塞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了塞外行军、征战、送别等各种生活情境,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他打破了初唐边塞诗笼统铺叙、内容庞杂的格局,将各种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加以深入细致的描绘,创造了主题专一的边塞歌行。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唐军半夜行军的情景,是岑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