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高、岑和边塞诗(第5/6页)

以反映边塞生活的广阔多样而言,岑参远远超过了高适,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则稍逊于高适。他善于学习民歌明白流畅的语言,创造多种韵律的歌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诗风磊落奇俊,富于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代表着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一样,是一种普遍的题材,因此盛唐诗人几乎都有佳作传世。如王昌龄(698—757),是一位有独创性的优秀诗人。他和高适一样,饱读兵书,关怀现实,既有经邦济世的大志,又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开元前期就漫游西北,考察过边塞的形势。揭露出“功多翻下狱”(《塞上曲》)的不平,“诸将多失律”(《宿灞上寄侍御玙弟》)的弊病。而这些反过来又激发了他“明光殿前论九畴”,“为君掌上施权谋”(《箜篌引》)的雄心壮志。以“怜爱苍生如蚍蜉”,“便令海内休戈矛”(同上)的思想为主导,他提出了对敌恩威并施、和战交替、精兵屯粮、不图远荒等一系列以怀柔为主的安边措施。在他的边塞诗中,往往交织着乘时而起的理想和对现实的冷峻批评。他善于从军旅生活中提炼出最典型的情景,将现实的感受和历史的回顾结合起来,创造深邃高远的意境,著名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些七绝或以雪山孤城、大漠红旗为背景,烘托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热烈振奋的情绪;或由羌笛琵琶、长城秋月勾起征人心中的无限边愁,意境深沉开阔,情绪苍凉而不失高昂激越的基调。他的《出塞》诗曾被唐人推为七绝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以千年不变的明月和关塞作为历史的见证,从秦汉以来无数战士从征未还的悲剧中,提炼出多少代人民的和平愿望和爱国热情,为盛唐边塞诗奏出了雄浑壮美的主旋律。

李颀(生卒年不详)一生不达,是盛唐诗人中的杂家。他的边塞诗虽只有几首,成绩也很突出。如《古意》将一个“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健儿写得虎虎有神,却又让他在辽东少妇的琵琶长笛声中泪流如雨,以刚健和柔美取得鲜明的对照,用大刀阔斧的粗线条表现其微妙的心理矛盾,使战士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古从军行》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名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陈贻焮先生指出:《史记·大宛列传》记汉武帝命李广利伐大宛,士兵伤亡惨重,军粮不继,请求罢兵。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斩之!’”,这里用这个故事,借咏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史实来反映现实,从敌对双方士卒的切身痛苦中,反映了战争带给两族人民的深重灾难,揭示出统治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本质在于掠夺,是盛唐边塞诗中思想最深刻的一篇。诗里集中了刁斗琵琶、雁鸣人哭等边塞最哀怨的声音和风沙雨雪、野云大漠等最典型的荒凉景象,在辽阔的时空中展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感,语气沉痛,情调悲凉,但境界极其壮伟。

此外,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是一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寓征人远戍的哀怨于边塞高远壮丽的境界,借羌笛《折杨柳》的曲名双关玉门关春意甚少、杨柳无多的荒寒景色,在排遣中写出更深的客愁,愈觉含蓄宛转,意味深长。王翰的《凉州词》也颇负盛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首先推出玉杯美酒的特写,然后再写征人正欲取杯痛饮,却被催上战场的心情,用夸张的口吻指出自古征战归者无几,便更显出人生的美丽和战争的残酷。征人醉卧沙场的颓放情态加上浓郁的西域色彩,使全诗别具一种豪放浪漫的情调。

以七律《黄鹤楼》著名的崔颢,少年时为文轻艳,“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璠《河岳英灵集》)。他的边塞诗多着力于描绘军中将士的风貌意气。《赠王威古》中“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等诗句描写猎者风度翩翩、春风得意的神情,写得生气勃勃。《古游侠赠军中诸将》写少年功成还家、带绶行猎、顾盼生辉的意气,俊健豪逸,笔底生风。《雁门胡人歌》写代北和平时期胡人的生活风习,也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