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第6/8页)
如果帅克真有让神父“输掉”的意图,机会就太多了。因为卡茨神父是个好酒贪杯的人,非常懒散,漏洞百出。帅克要让他“输掉”,机会俯拾即是。卡茨神父遗失了野地经台,帅克满可以冷眼旁观,不帮他寻找,他无法主持弥撒,自然就会“输掉”。还有,部队排成方阵等待弥撒已经许久,神父姗姗来迟,却突然发现少了辅祭,弥撒无法进行。这时帅克更可以冷眼旁观,让神父去面对已经老大不高兴的官兵。可他并没有让他“输掉”,而是自告奋勇,去临时救急,当了辅祭,帮助神父度过了难关。这样看来,很难说他有让神父“输掉”的意图。
情书事件发生之后,帅克不但打架异常骁勇,而且在审问时一口咬定那情书是他自己写的,与路卡什中尉无关,随即抓住机会吃掉了那封情书,而且撒赖,拒绝了警方核对笔迹,使案件终于不了了之。这分明是掩护了路卡什中尉。要说帅克要他“输掉”,也难以服人。他这样保护路卡什中尉的事还有一个。买私酒犯法,路卡什中尉让帅克去买私酒。中途叫人抓住了。帅克为了证明那瓶里是水不是酒,一口气喝光了整整一瓶甘邑白兰地酒(那可是惊人的酒量),把酒瓶扔进池子里,消灭了罪证,保护了主人。他如果想让路卡什中尉“输掉”,顺水推舟把酒交出去,说是主人叫买的,岂不就达到目的了?
最突出,最具闹剧味的绝对服从命令的故事还在厕所大事上。火车站那位少将很强调军人生活的纪律性,特别要求要准时集体上厕所。第二天,少将来检查工作了。
那时士兵们正按照少将命令撅着屁股,蹲在粪坑边,“像秋季准备远航非洲的燕子,一排排蹲在电线上”。少将突然光临,考验的时刻到了。小说描写道:
“帅克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
“他就那样跳了起来,裤子没有拉,皮带挂在脖子上,在最后时刻用掉了那片纸,大吼了一声:‘立定!起立!立正!向右看!’然后举手行礼。两排人全都没有拉裤子就在蹲位边立正站着,皮带挂在脖子上。”
于是少将大为赞赏,说:“这里出现了一个见了上级军官懂得自己职责的人的范例。”“这就跟在战场上一样,在危急时刻,一个普通士兵毅然肩负起了领导的责任。”于是少将提出,一有机会就提升帅克。
此好兵帅克之所以为“英雄”者也!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帅克若是幸运,跟少将当了勤务兵,没准还能跟他上调国防部,过两年扛上几颗星星呢。
还有两个更加漫画式夸大的故事,其奥妙之处那时的捷克人容易感受到,现在的中国读者也许容易忽略。
帅克接到征召入伍的命令。他虽然痛风严重,不能行走,却仍然叫女用人用轮椅推着,拄了双拐去参军。一出房门就引来了一群人,以后人数越来越多,扩大到好几百。沿途警察见到就向他行礼、骑警见到他就随行保护,还有密探监视。随后还上了报。总而言之,帅克轰动一时,成了稀有动物。
这轰动说明那征兵令是多么地不近人情。已经不能行动了,还叫人用车推着去,拄着双拐去。去了怎么训练?怎么打仗?可报纸还在报道这忠君爱国的英雄事迹,还在号召大家为他捐献,贵夫人还到医院来慰问他。那个社会还有点理智没有?帅克这一“英雄事迹”分明是在把兵役的暴政游街示众。
这轰动也反映了那时捷克人对那场战争的态度。日尔曼主任军医宝茨就说过一句话:“捷克人全都是逃避兵役犯。”这话虽夸张,却反映了事实。那时用自残行为逃避兵役的人比比皆是,书里有大量的描写。人们看见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傻冒自然会觉得有趣,像看滑稽表演一样,聚众围观。
但是,即使帅克拄着双拐坐着轮椅去了,他仍然被认为是逃避兵役犯,受了许多折磨。那个制度是不是疯了?
拿政府的兵役暴行游街示众,却不给军警宪特以任何口实。相反,后来还有贵夫人到医院去慰问他,再演一场闹剧。帅克(应该说是哈谢克)此举真可谓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这正是帅克这个角色的意义所在。有关皇权、军队、战争正义性的陈词滥调已经根本没有人相信,这位“好兵”上街一表演,就产生出尖锐的讽刺效果。
但是,还有更滑稽的。
帅克被诬告入狱。一个三人委员会来对他的精神状态作鉴定。三个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心理学观点。平时一直互相敌对,但是,在帅克的问题上意见却立即“达到了完全的一致”。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