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物遂生(第12/16页)

张建侯道:“姑父怎么知道这些交引是伪造的?”包拯道:“交引是特殊用纸,既厚且韧,一般都是由朝廷印制好样式后发往边关,再由边军根据所运粮食多少折算成茶叶斤数,在空白处添上籍贯和姓名,发到入边者手中。入边者得到交引后自边关返回,因是辛苦所得,必然会贴身妥善收藏,不可能一点折痕都没有。可是这些交引很新,看起来就跟刚印制出来的一样。而且这每一张交引都可以换取一千驮[5]茶叶的提货单,价值不菲,如果不是伪造的,早该拿去换茶卖钱了,藏在灶灰中做什么呢?”

张建侯道:“可交引上的人名、籍贯看起来很真啊,你看这张眉州青神[6]人氏陈希亮,我知道青神那个地方,当地真有很多姓陈的。这是造假的没错,可还确实有鼻子有眼睛,煞有其事。”

包拯蓦然得到了提示,忙将一叠交引交给张建侯,自己跑回灶口。那灶口小,脑袋无法伸进去,他便挽起袖子,伸手入灶膛,将灶灰全部扒出来。

张建侯好奇道:“姑父还要找什么?”

包拯不答,只是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在靠近灶口的内壁上摸到了一块活动的火砖,他慢慢将火砖取下来,从小洞中掏出一个竹筒来。竹筒中插着一卷纸,取出来一看,却是一叠皱巴巴的交引,最上面一张写着眉州青神陈希亮的名字,然而价值却只有五十驮。

原来是有人自入边者手中买下了交引,又将这些原版交引交给高继安,令其照葫芦画瓢,重新刻造一份新的文单,入边者的姓名等均不改变,唯一的变化是将原先交引的价值夸大十倍、数十倍。可这些原版交引合起来算的话,原先价值已然很高,绝非普通商人的财力所能承受,高继安绝没有这个能力,他有的只是刻书的手艺,一定是另外有人聘请了他。而策划这件事的人,不但有雄厚的财力资本,而且还是胆大包天了。

张建侯立即明白了过来,道:“原来是这样。难道高继安是在替崔良中刻印假交引?呀,崔良中‘天下第一茶商’的名号原来是这么来的。”

包拯心中最先想到的也是崔良中,但目下并没有指向这位大茶商的直接证据,高继安和崔良中的唯一联系,只是在高继安家中发现了行刺崔良中的凶器。但这批交引牵扯到的茶叶数目如此巨大,除了“天下第一茶商”崔良中,谁还有能力染指呢?不是他指使高继安造假,又是谁呢?

张建侯道:“可我就不明白了,高继安既然跟崔良中是一伙儿,为什么他还要刺杀自己的主顾呢?即使是他起了贪念,自己想霸占这批交引,他也没有能力脱手啊。”包拯道:“嗯,这个……”

恰在此时,只听见外面有人叫道:“高继安回来了!喂,有官府的人在这里,你还不快跑!”

包拯忙将两叠交引重新用油布包好,收入怀中,这才赶出来查看。两名弓手已闻声追出大门,二人也紧跟出来,查看究竟。

三更已过,外面是黑漆漆的夜,大街上行人稀少,没有灯光,全然只能凭两边住户一两扇窗子透出的烛火照明,微弱而呆滞,好似惺忪眼睛的目光。昏昏暗暗中,一切都影影绰绰,看不清楚本来的样子。近处有草虫的哼哼唧唧声,远处则有人呼喊,夹杂着一两声狗吠,显得空旷而遥远。

张建侯还想去追高继安,可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只好陪着包拯站在大门前张望,道:“看来高继安傍晚时离开只是有事被人叫出去了,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包拯道:“嗯,如此才合情合理。不然高继安如何能知道我们已然请了仵作,从崔良中伤口验出了端倪?”

等了一会儿,弓手们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告道:“没有追到人。”

包拯道:“算了,反正夜间城门关闭,他出不了城。天亮前,缉拿他的告示就会贴遍大街小巷,他寸步难行,逃不掉的。”

弓手这才留意到包拯一脸灶灰,土头土脑的,完全变了一副模样,不禁一愣,想笑却又不敢笑出来。

在院子中等了小半个时辰,楚宏率领书吏、差役重新赶来,告知道:“我回去县衙将案情禀报了吕县令,吕县令立即签发了告示,已派人知会各城门守军,并禀报了应天府、提刑司。明日一早,城中就会展开大搜捕,高继安决计逃不掉的。”

包拯道:“只怕这件案子不是这么简单。”将自灶灰中搜到的一真一假两叠交引交给楚宏。

楚宏愣了半晌,才道:“这件案子看起来背景复杂,楚某须得回去禀报上司,再作决断。”转头催促书吏道:“快些为包、张两位公子录下证词,好让他们早些回去休息。”

书吏应了一声,正要询问经过,忽听得弓手在里面叫道:“土坑里少了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