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密室讲义(第12/20页)

近些年来,我国的推理爱好者群体异军突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有一些资深的推理爱好者,通过个人研究与读者间的交流,来尝试着进行总结与归纳。这对中国推理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同样由于过于注重个人偏好,以及对推理知识系统性认知的不足等原因,结果也普遍存在着研究的片面性和混乱性等问题。毫无疑问,此类讲义与国内一些专业推理评论家的文集,对于国内推理小说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良性推动作用,但遗憾的是,对于促进推理本身的系统性研究,却收效甚微。

在本文诞生之前,我认为最为系统的密室讲义,应该是日本推理作家天城一的《密室犯罪学教程》。天城一先生是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数学系教授,因此他在进行推理研究时展现出强大的系统归纳能力。然而尽管如此,他的研究也存在缺点,就是过于的数学公式化而失去了推理研究的实用性与生动性,以及针对普通读者的易理解性。不接地气,就难以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容易沦为形而上学。这个弱点,同样地在天城一先生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作品可读性欠佳,更像是为了解释公式而做出的牵强解释,而失去了小说这个载体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推理小说已经发展了170年,这个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巧也已门类繁多,以至于诡计的资源业已枯竭,难以生发出新的枝芽。以绫辻行人先生为中坚力量的“新本格主义”及其他新派推理小说中所使用的不少诡计,在“传统本格推理”中是被嗤之以鼻的,属于耍赖皮的手法。这一点在行人先生的短篇集《咚咚吊桥坠落》中更是体现到了极致。他们的文学成就,并不在于对诡计本身有所发展,而在于他们通过华丽的布局与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弥补了诡计新意的不足。那么,为什么不能产生新的诡计呢?原因就是,真正正统的推理诡计,被普遍认为早就挖完了。

然而,这难道真的就意味着,推理是狭小空间的文学领域,而正统诡计的创新已经死亡了吗?

不,我不那么认为。或者准确地说,我不愿意消极地去那么认为,而且我看到了希望的冰山一角。

突破口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它需要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一起去寻找。

为什么我如此固执地认为突破口是存在的呢?因为我仅仅从一个科学角度切进去,就发现了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不同的角度在人类科学研究的范畴中又何止千万。

我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推理诡计的发展。迄今为止,99.99%的推理小说都只涉及人类的显意识,并且只涉及显意识中具有毫无争议的普遍价值的那部分中的一小部分。而在现代心理学上,人们对于梦境、潜意识、催眠等不同领域,已经有了深度的发展。这些部分,我们根本没有去碰。

由于我们在推理上的发展一直止步于对最浅显常识、普遍认知、共识等领域的文学表现,而对于深层心理的探知为之甚少,因此我们消极地认为,合理的推理诡计貌似已经被挖完了。但只要具有一点点心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大脑的潜意识中所蕴藏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

可能性蕴藏其中。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否定,而应该是亮出智慧之剑,向着未知的新大陆去探索。

对于寻找推理正统形式的突破口,坦白地说,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找到,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够找到,但是,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去寻找。

那么,怎么找?往哪个方向去找呢?

这就是本篇密室推理讲义出炉的意义。

任何一个门类的科学在趋于成熟之时,都需要真正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先是理论上的,形而上学的(这一点天城一先生已经做到了一些),再来是实用性的,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的。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它新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认为只有对推理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寻找到未来推理小说新的突破口,创造出新的生命力。

【说明1:本篇的密室讲义只针对推理小说中的密室学科进行研究,并不适用于片段的、单个场面的游戏、诗歌与谜题等其他形式。】

【说明2:各个概念与分类名称之前的编号,代表了它们之间的从属层级关系。最后附件中的基本结构树状图,体现了密室杀人这门学科的体系构架全貌。】

【说明3:为了确保读者阅读其他推理小说的乐趣,尽量避免剧透所带来的损失,本文每项的举例全部使用数字编号来代替,具体的内容将不在文中出现,而出现在附件中。附件仅供推理研究人士阅读,普通读者可略去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