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7/13页)
“第二种可以说是对第一种的补充。有人提议说,古代天子要祭祀‘三一’,即天一、地一、太一。于是今上又命太祝在之前建立的祠坛上实行这一祭祀。
“之后,又有人提出了新的祭祀方法,被今上采纳并在之前建立的祠坛旁实行。这一方法不仅祭祀太一,同时也祭祀了黄帝、冥羊、马行、皋山山君、武夷君、阴阳使者等神明。这是对太一的第三种祭祀。
“到了元狩五年,今上大病初愈,建立寿宫,祭祀神君。神君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太一,其次是太禁、司命一类的神。这是第四种。
“至元鼎五年,今上命祠官宽舒在甘泉宫建立了太一祠坛,模仿谬忌讲的形制,共三重,将供奉五帝的祠坛环居在太一祠坛之下。当年冬至,今上亲自郊拜太一。据说那晚夜光通明,有黄气冲天而上。这便是对太一的第五种祭祀。
“入秋之后,今上准备征伐南越,为此又祷告了太一,这次还绘制了‘灵旗’,上面画了‘太一三星’,所以又被称为‘太一锋旗’。祭祷的时候,太史手执这面旗,指向准备征讨的国家。这是第六种。
“最后,到了元封五年,今上按照济南人公玉带奏上的明堂图的构造,在奉高县西南建立了明堂。明堂的具体形制我不便告诉大家,不过里面祭祀的神灵倒是不妨一谈。明堂主要祭祀我朝高祖,同时也祭祀太一、五帝和后土。这就是对太一的第七种祭祀。”
听完於陵葵的总结,众人满是茫然地面面相觑,无法从中理出什么结论。
“以上的这些祭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於陵葵继续说道,“首先是第三和第四种祭祀,其中太一的身份很难确定,祭祀的方法似乎也缺乏依据。我怀疑这些祭祀方法是方士杂糅民间信仰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也很难从中分析出什么结论。
“剩下的五种祭祀,则可以分为两类。在第一类祭祀中,太一是作为至高的天神出现的,其中包括第一种、第五种和第七种。在这三种祭祀中,太一都与‘五帝’一起出现,并且被视为‘五帝’的统领者。因为‘五帝’是各方的天神,可知此处的太一正是谬忌所谓的‘天神贵者’。而在第二类祭祀中,也就是第二种和第六种祭祀方式里面,太一和数字‘三’联系在一起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由第六种祭祀中所谓‘太一三星’可以推知,在这里太一是星名。而结合第二种方法来看,‘太一三星’很可能分别对应着天一、地一和太一。”
说到这里,葵啜了一口酒,继续说下去。
“下面,我想从天象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两种‘太一’都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有关。在最初的观念里,天空的君主是日、月,而众星的地位几乎是平等的。《鸿范》所谓‘庶民惟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为了占卜的便利,‘天官’系统渐渐形成了。
“‘天官’将天空按照中、东、南、西、北划分成了五个部分,它们又分别对应着人间的种种事物。例如中官,就象征着人间的王宫。根据占星家的说法,‘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这里说的天极星,其实并不在天空的正中央,而是偏北一些,所以也被称为‘北辰’。孔子所谓‘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说的也正是‘天极星’。因为它的地位实在特殊,有时也被称为‘帝星’。又根据‘太一之常居也’这句,可以推知,这颗星就是太一。而《春秋公羊传》说‘北辰亦为大辰’,则是北辰即太一星的旁证……”
“可是,”露申打断了於陵葵的话,“小葵刚刚不是说,‘太一’是三颗星中的一颗吗?如此说来,太一应该是‘旁三星’之一才对。”
“的确,露申还真是捷悟啊。这里的‘旁三星’就是所谓的‘太一三星’,即‘三一’,分别是天一星、地一星和太一星。”
“那么你刚才说的‘天极星’呢?”
“那个也是太一星。”
“为什么会有两颗太一呢?”露申说着,用左手的食指蘸着酒在食案上画了一大三小一共四颗星。
於陵葵握住她的手,将之移到三颗小星那里,在其外围画下一个方框。
“三颗小星,合起来是‘太一三星’。据我推测,它们三颗星其实是大的太一星分裂之后的产物。”於陵葵说,“这样说也不是很确切,让我想想应该怎样表达才好……”
“根据小葵给出的材料,好像只能讲到这一步了。大的太一星与太一三星的关系,似乎还是搞不清楚呢。”
“好吧,那么让我补充一则材料。儒家的礼书中曾讲到,‘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这里的‘大一’即太一,这里说到的‘太一’这个概念,似乎不仅仅是天神。所谓‘其官于天也’是说它支配着天,那么它应当是比天更高一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