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9/11页)
在这幅肖像中马克尔并没有多少幽默感,他后来得知有几种嘲弄“评论”的版本在整个大楼里传播开来,很不高兴。有一份复印件在《纽约时报》三楼资料室他的个人文件夹里,但是这份复印件上还附了一张马克尔主管“一周回顾”的编辑写的备忘录:
通知——通知——通知
这张证明文件不可用于公共传播,仅限于小范围内的传播。此文件并非研究材料。它不可被任何想要寻找有关马克尔先生信息的外部人士浏览,除非经马克尔特别允许。而且如果有人得到了许可,那么每一条特殊的信息在被使用之前需要被重新核对。
J.德斯蒙德
星期天版部
马克尔一出现,星期天版部的全体人员都会感觉到压力,但星期天“书评”的编辑弗朗西斯·布朗感觉到的压力或许比星期天版部的其他编辑少一些。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马克尔自认为是一个报人,而不是一个文学家,除非他对某一本书有特殊的兴趣时,他平时并不极力去影响“书评”。“书评”相对幸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弗朗西斯·布朗本人——他知道如何对付马克尔,能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他,既神气十足地对待他又不会走得太远。他经常带着亲切的微笑嗔怒地对他说:“噢,真的,莱斯特,不是说真的吧!”
弗朗西斯·布朗喜欢穿斜纹软呢服装,是一个灰头发的矮胖子,有一张给人印象深刻的狮子般的脸,做事不紧不慢,有略带优越感的学者的举止。他本人就是一个学者,曾执教于达特默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有哲学博士学位。他是奥维尔·德赖富斯的朋友,德赖富斯也是达特默斯的校友。布朗是1930年在阿道夫·奥克斯的弟弟乔治·奥克斯—奥凯斯的亲自邀请下来《纽约时报》工作的。奥克斯—奥凯斯当时68岁,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博士学位的课程。他认识布朗时,布朗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书。这两个人成了朋友。布朗后来接受了他的请求,成了《当代历史》杂志的助理编辑,这个杂志是由奥克斯—奥凯斯在时报大楼十层编辑的一个辅助性月刊。
1936年,奥克斯—奥凯斯去世五年和奥克斯去世一年后,苏兹贝格出售了《当代历史》,弗朗西斯进了星期天版部,成了马克尔新组建的“一周评论”的一个重要人物。但在1945年,布朗辞职,接受了《时代》周刊的一个诱人的职位。马克尔后悔让布朗离去。后来几个“书评”编辑因不能容忍马克尔而离职了,马克尔为弗朗西斯·布朗提供了“书评”主任的职位,布朗在1949年接受了。马克尔不想再一次失去布朗,于是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妥协。
布朗的队伍由大约20个下属人员组成,他们帮助他计划和编辑“书评”。由于出版商每年给《纽约时报》提供的7500本书中只有2500本能得到评论,所以一开始就有一个严格挑选的过程。当然,“有名气的”作者的书是会得到评论,一些在自己的书出版之前已经多少引起注意的新作者也会得到评论。这些新作者之所以引起注意,要么是通过杂志上的连载,要么是通过其他文学家的推荐,要么是通过出版商和作者的拔高处理。只要出版商或作者不被看作是纯粹的文字贩子或者雇用文人,没有在《纽约时报》有影响的人那里树敌的话,新作者的书是会得到评论的。在《纽约时报》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影响”不一定是高层编辑的特权。有时在繁忙的日子里,一个职员就有决定权,决定收到的一个邮件——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个新闻特写,一张照片,一份新闻稿,或者是每天潮水般发来的上百件东西中的任何一件——是不是可以单独挑出来,送给某个编辑,被予以注意,或者是扣压到很晚才处理。(有些非常着急的精明的出版商,为了保证某些新闻稿不被《纽约时报》忽视,有时会直接给苏兹贝格寄上一份。他们知道苏兹贝格是不会亲自看的,但他们希望苏兹贝格的秘书在把新闻稿分配给合适的编辑时,可以附上有着苏兹贝格姓名缩写的“供参考”的条子。一个编辑收到了带有苏兹贝格首字母标签的新闻稿,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
一旦一本书选出来供评论,下一步就是指定一个评论者。全国有几百个男士和女士——作者、教育家、政治家、编辑和记者、杂志和季刊的批评家——愿意为《纽约时报》写书评,既因为这是一种特权,也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希望作为《纽约时报》的固定评论者也可以得到像《纽约时报》人那样的礼遇。每当《纽约时报》有人出版一本书,报纸总会予以评论的。《纽约时报》自己人写的书很少会受到严厉批评,差不多总会在平日版或星期天的“书评”中得到即使不是广泛的但也是慷慨的对待。这不一定是哪个人施压的结果,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多少是一个传统——就像另一种由来已久的做法一样,每当《纽约时报》有人去世,他在报纸上得到的讣闻总比没有为《纽约时报》工作过的人更长。阿道夫·奥克斯坚持要为《纽约时报》的人奉上优美的讣闻。奥克斯重视壮观的葬礼。《纽约时报》的员工去世后,奥克斯要求他的管理者全体出席死者的葬礼,然后用成队的灵车护送遗体经过时报大楼。奥克斯还希望看到《纽约时报》全体工人站在路边脱帽致哀。由于奥克斯不欣赏在他的报纸上出现尖锐的批评,所以他也不希望看到《纽约时报》的人在文学上的创造受到谴责。奥克斯的这一期望成了传统,而且它还扩大到奥克斯的朋友,《纽约时报》的朋友那里。(在奥维尔·德赖富斯被提名为达特默斯学院的托管人后,《纽约时报》上又出现了一个副刊,达特默斯的校长约翰·斯隆·迪克尔的“人物评论”。为此詹姆斯·赖斯顿曾向苏兹贝格抱怨说,似乎《纽约时报》是在“巴结”一位朋友。苏兹贝格赞同赖斯顿的观点,他后悔让关于德赖富斯的托管人地位的报道和迪克尔的形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但它就那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