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时代(第4/5页)
如果你不清楚二十九军的组成,没准还会以为这是不搭界的两家人哩,难怪前方的冯治安虽然一度占尽优势,却怎么也没法灭掉眼前的对手。
冯治安眼看战事在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也有些急了,赶紧招来部将何基沣商议对策。
何基沣亦是“八兄弟”之一。他向冯治安建议,要想把局面完全扳过来,光争一个桥是没有用的,即使今天拿下来,明天也可能再被敌人夺回去。
那怎么办呢?
依在下之计,不如把步兵旅团的老巢丰台一举端掉,这样可以一劳永逸。
冯治安一拍大腿,眼前为之一亮。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冯治安暗中大范围调动兵力,将第三十七师的主力全部集中起来,准备由何基沣负责具体指挥,给丰台日军来个致命一击。
丰台日军其时只有步兵旅团一个大队,不仅士气不高,兵力也相对薄弱,在何基沣从三面对其形成包围之后,几乎可以肯定会被连锅端掉的。
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主和派”张自忠突然插进一脚。
他从天津打电话给前线的何基沣,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大打出手,这很愚蠢。
虽然同为“八兄弟”,但张自忠在军内无论资历还是官阶,都比何基沣要高得多,所以后者只有洗耳恭听的分儿。
张自忠一板一眼地教训何基沣:真的打起来,你知道谁会高兴吗?
何基沣不语。
张自忠自问自答:国民党(指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都高兴,他们就希望让我们二十九军去打头阵,然后自生自灭才好。
我知道何基沣你手痒痒,想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可我们都是带兵的,还怕没有仗打吗?但我们打仗,说到底是为了二十九军这个团体,不是为了个人好表现。
听到这里,何基沣终于忍不住了,不由得脱口而出: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要去打日本人,而是他们日本人来打我们了!
张自忠一时语塞。
他实际上还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一些所谓的政术,都是门客们给他提供的,一旦遇到何基沣这样的问题,他也答不上来。
军队当然还可以硬性命令,下级服从上级,可是张自忠毕竟不是何基沣的顶头上司,他没法对人家呼来喝去。
知道冯治安也是“主战派”,张自忠便索性给宋哲元打去电话,让后者直接对何基沣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张自忠出面打这种招呼,不仅无礼,还有越权之嫌。
要不要打丰台,从上到下,自有军长宋哲元做主,如果宋哲元一时难以决断,他还可以让副军长秦德纯给他参谋,哪里轮到你一个师长来说三道四。
然而结果却是军长听师长的,而且言听计从,宋哲元立即以二十九军军部的名义,严令何基沣:“只许抵抗,不许出击”。
在二十九军中,一直盛传着一个说法,即宋哲元最顾忌张自忠,就生怕一个不好惹对方不高兴,因此在张自忠私自出访日本等事情上都是百般袒护,张自忠每次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他也总是能照办的就照办,即使一时办不了,也竭力敷衍,反正从不给打回头票。
莫非宋哲元胆小,不敢跟张自忠争?
非也。这恰恰体现出,宋哲元虽然因见识所限,有其褊狭的一面,但在维护二十九军团体方面,是具备克己让人的大局观的。
当年二十九军建军,在争执头把交椅应该属谁所有时,萧振瀛力挺宋哲元,理由就是宋“义高能得士”,像个做大哥的样子。
能做到这一点,与宋哲元的宽厚个性以及善待下属不无关系。
有人说,还宽厚呢,他不照样把首功之臣萧振瀛给一脚踢出去,还逼其出国了吗?
我告诉你,按照故国老传统,对于君王或诸侯而言,这就算是“仁义之举”了。
读古史,我们在看到柳宗元、苏东坡这样的一代文豪被贬谪到天涯海角,乃至“万里投荒”时,都会为他们感到不值,忍不住还要痛骂皇帝老儿两句。其实“文字由来重李唐”,唐宋时候的皇帝实在都称得上是仁厚之君,你再怎么出言不逊,也罪不至死,那柳、苏被赶得再远,不还是地方官吗?他们照样可以倒背着手,在山水之间优哉游哉,写下漂亮的文字。
可是到明清你试试,一言不合,不砍你脑袋,就是打烂屁股,充军流边,结果精神和肉体一道灰飞烟灭。
宋哲元对可能威胁自己权力宝座的昔日兄弟,如萧振瀛、张自忠,也并没有举刀相向,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意思。
须知,即在东北军中,素称仁厚的张学良也曾在登基不久之后,毫不留情地让“似有不轨之心”的杨宇霆人头落地。
萧振瀛不掌军权,宋哲元就让对方暂时“乘桴游于海”,但张自忠与萧振瀛不同,这位实际的二头儿可是有实力的,宋哲元没有办法释其权,那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打,要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