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第3/5页)

既然称作郡县制,那么县自然是少不了的。县在秦代那里是非常关键的一级组织,皇帝对县的设立也非常重视,每个县的最高长官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才能上任,由于县负责基层的收税、稳定以及教化一方百姓的重任,属于国家的基础,秦朝甚至规定,县级可以组织武装,可见中央重视程度。

作为历史的幸运儿,由秦始皇开创并主导的秦国,在很多方面的建设对后世是有深远的影响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国家道路的规划和修建也是,当然也包括郡县制的实行,县的存在及县长的存在使很多在基层的百姓也有机会挤进管理层。毕竟是基层组织,更贴近百姓的管理,让很多人对国家充满了信心。

秦朝根据县的大小不同还采用了灵活机动的官职设置,万户以上的县还设置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这样一来基层项目的领导班子就确定了下来:县令(长)、县丞、县尉,分别管理政务、军事和司法。这些官职都需要皇帝直接任免,因此,那些盖着玉玺的委任状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郡县制里除了郡和县,还有乡和亭,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乡和村级组织,亭为治安大队,乡是隶属于县的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能主要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长级官职设有“三老”、“啬夫”、“游徼(音教)”。“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收赋税,“游徼”掌捕盗贼。多数乡官由当地地主豪绅担任。这些官职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委任状上也无须盖上玉玺,主动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可操作性就大了很多,组成人员大致就是县长的亲信和得力助手。

亭长之下秦朝还设有里。里设里正或里典(为避秦始皇名“政”之讳,而改“正”为“典”)。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亭属于治安系统的基层组织,其大体情况相当于目前的基层警务室和派出所,系县尉的派出机构。亭有亭长,下面还设有“亭父”、“求盗”各一人。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秦朝通过君主集权制和郡县制,建立起了一套严密而完整的地方与基层的政权系统,强化了国家对老百姓的管理。自秦以后各朝代对其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沿袭。很多领导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一套管理系统用起来很方便、很顺手,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君主制度,因此这套体系一直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

始皇帝嬴政家传天下的思想确实使后世效仿了又效仿,着眼他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他确实开创了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集体塑造了一朵极为绚丽的思想奇葩——民本思想。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真真正正是代表了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本思想也从此开始泛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是由自然法则中逐渐延续而来的,它从不试图在制度的层面上排斥和否定君主与君权,而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上让民权制约君权,两者之间造成一种张力,张弛有度则为和谐,显然这根本不符合始皇帝的统治理念。然而秦始皇建立的政治体系其实从根本上否定和摈斥了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还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意识的,这种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点:一、君权的根本在于民;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但是这种理论性的民主思想显然是走不长的,到了秦朝,已逐渐凋谢。

民本思想的没落也代表着儒家思想的衰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站上了统治地位。那些法家代表人物为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渐渐地将君权至上推向极端。他们刻意地宣扬君权至上。再者,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犯了左倾主义错误,在对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的估计上,有点儿膨胀,一厢情愿地想“独擅天下之利”。

思想的形成最终都必须和时代风气联系在一起,更是和政治紧密相连,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儒家思想所宣扬的那套仁、义、礼、智、信自然不会占到便宜,而适应于战时特点的法家思想受到政治家们的青睐和采纳,而民本思想的积极鼓吹者儒家却往往不能见容于这个崇生活场景尚攻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