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第6/15页)
这个原理比第一条更荒唐,准备武装力量当然不取决于任何人的喜欢与否,它必须按准则办事,这条准则就是使整个武装力量有最大的力量。不管敌人的数量有多少,有没有更多或更好的办法。把准备武装力量的基础放在敌人做什么之上,不但会失去创新精神,而且会做出对敌人有利的事情,因为如果敌人犯错误,我们也会犯错误,我们必须从最坏的地方着手。如果到时候出现的情况不是最坏的,那对于我们就会好很多。
当我说“让我把全部航空兵部队用于进攻”时,我想可能出现的最坏的情况是敌人也这样做。如果我看到敌人将航空兵全部用于防御,我会很开心,因为我肯定不会去效仿它,我方将占优势。
更坏的是,断言我们武装力量的准备要与敌军的规模成比例,任何国家都只能做到与自己资源的规模成比例的武装部队。
巴斯蒂科将军企图用这两条原理来说明我错了,因为我的理论使我国武装力量的编制与其他大多国家的武装力量不同,简单地讲,是因为我不追赶潮流,其实我只是在寻找适合意大利的方式。我记得,在我学习历史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最好是赶在敌人前面,不要跟在敌人后面,因为胜利是属于那些灵活变通战法的人,而不是属于那些死守传统方法不放的人。
基本原理之三
至于陆上和海上作战,防御比进攻所需兵力小,这是对的,但两者比例相差无几,而且条件是要有充分时间和机会足够组织防御的基础。
第一句话是根据一个事实:进攻者可以自主确定攻击的时间和地点,而防御者不得不沿整个前线保持有效的防御。而第二句话有明显的限制条件,我们一定记得,和平时期尽管边界上的防御编制有很多理由,但目前还只是一个架子,比战时应有的人员装备差得远,必须用相当多的时间去补充缺口,使其真正有助于机动防御的情况,尤其当数量有限的时候。
巴斯蒂科将军想用这个基本原理来证明将陆上军队的任务局限于抗击是因小失大的,因而我所主张的这种限制是没有价值的。这条作为军事学院论文题目的基本原理,在世界大战之前还是有点用处的,但现在已经被战争的血的经验推翻了。经验证明,打破进攻与防御相持不下的局面是需要大量而不是少量的人员与兵器的,就是对军事一知半解的人也能看到这些。几乎每天的局面都可以证明,少数坚强的人,用少量的部队加上几道带刺铁丝网,就可迫使敌人可能成年累月地被阻止在原地不得前进。有时并不很险要的地形,却要大量的牺牲和无数吨的钢铁才能突破,而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却忽然被认为只是一个不能防御的平坦交叉路!
甚至在教材范例中也承认在某些特殊的很容易出现的情况下,战线会立刻稳定下来,这是在世界大战期间经常出现的情况。
我想我的同行们该冷静地想想这条原理的价值了,因为这一基本原理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它已经陈旧不堪,是该舍弃的时候了。
基本原理之四
在海上作战,虽然这一点还不普遍地为人所知,防御所需的兵器及消耗的力量要超过进攻所需。在海上,哪怕是一支处于防御地位的舰队也必须保卫自己的交通线,以防止敌人的威胁,即使是潜在的威胁,由于敌人的攻击可来自任何方向,防御者必须展开一支巨大的实际作战的兵力和预备队来对付敌人。在海上,防御的地位意味着十分巨大的消耗,而不是节约。
巴斯蒂科将军企图用这条基本原理来证明我提议的限定海军部队的任务是没有用的,是一种缺陷,因为那样会消耗更多。但这并不是基本原理,这只是巴斯蒂科将军的看法,一种有一定地位的言论,却是另类奇谈。实际上他的言论是说,海上防御的一方必须有较强的优势,这也就相当于说,较弱的一方应该是进攻者。由于我坚持认为,空中防御比进攻消耗得更多,同样逻辑的推论应该是:继续空中进攻吧,你的力量越弱,你就应该更猛烈地进攻。但在海上,我觉得完全是不同的一件事情,至少在历史上,最弱的海军部队总是采取守势,我想不能说他们一直是错的吧?
巴斯蒂科将军写道,“哪怕是一支处于防御地位的舰队也必须保卫自己的交通线”,我想“必须”一词用得太过武断,这不是一个必须要做什么事的问题,而是一个你能做什么事的问题,如果它能做则它必须做。德国海军迅速放弃向前进攻,但肯定不是因为幻觉,也不是因为缺乏野心或者纪律责任,它放弃进攻是因为德国海军清楚自己做不到,一支较弱的海军如能长久地保护自己的交通线,只能说明他的对手就是一个天大的傻瓜。较弱的海军必须迅速做出选择,不然将在几分钟内全军覆没,或者去找一个庇护所,以便抓住敌人犯错的机会扭转战机。在这种情况下迎战是一个勇敢的表现,但这种勇敢不能保证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这就是一支较弱的海军被迫采取的态度,不是为节约使用兵力和力量而故意选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