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第4/9页)
黑塞笔下所创造的这位无所事事者也吸引了另外一位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他认为这本散文小说是过渡年代中最美的小说集,“而《克诺尔普》,这个浪漫主义世界孤独的晚生子,在我看来是小小德意志的不朽的一部分,是一幅风俗画,它同时像一首民歌,充满了纯洁的音乐。”9
黑塞的早期小说中还有两本关于艺术家的小说应该提及。《盖特露德》和《罗斯哈尔特》一写音乐家,一写画家,但都以黑塞所熟悉的和平恬淡的小镇生活为背景,都以爱情、家庭生活和婚姻破裂问题为题材,两本小说都以优雅的笔调娓娓叙述悲欢离合的故事,显然带有作者自己不幸的婚姻生活的痕迹。小说中夫妇感情破裂的原因在于艺术家那种带着病态的、“有教养的孤独”和世俗的家庭生活不能合拍。如《盖特露德》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文雅美丽的少女,爱好音乐,和歌唱家莫德由相爱而结婚,婚后莫德不愿放弃单身生活的自由,夫妇失和,酿成莫德自杀、盖特露德终身寡居的悲剧。黑塞对小说中艺术家那种孤独感是带着点批判精神加以描述的,说明作者本人对于自己的孤独感并非完全缺乏自我批评,这种倾向,即使在孤独感最为浓郁的早年著作中已露端倪。
四、寻求心灵解脱的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给予黑塞以幻灭痛苦的经验,再加上家庭关系的破裂,使黑塞中年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一改前期那种富于柔和的旋律的风格,而充满了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德米安》和《荒原狼》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以印度为背景的《席特哈尔塔》则开创了试图从宗教寻求精神解脱的创作途径。直至一九三○年问世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一书以两个截然相反、又渐渐相互接近的人物形象来探索黑塞所向往的和谐的理想世界,才逐渐改变了作品的内容特征,也改变了单纯主观的抒情和象征手法,而具有比较接近叙事的描述方法。也许可以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小说结束了作者苦恼的内心自我追寻的中年时期,而开始了致力于探索精神上理想世界的晚期创作。
在叙述黑塞中年著作之前,很有必要谈谈他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黑塞自幼受虔诚的宗教家庭影响,培养了一种内向的、追求和谐的感情生活的倾向,相信善良的力量。他在一九二五年所写《论让·保尔》的一篇文章中说:“每一种真实的文艺都是肯定的,由爱而产生,从基础到来源均为对于生活的感恩,是对上帝和他的创造物的赞美,”10这段话表明作者对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出发点是爱和感恩。黑塞的带着些世界性气息的家庭和东西方结合的文化教育,还培养了一种关心东西方相结合、关心民族之间互相联结的思想。黑塞在读过孔子的《论语》后十分欣赏他的所谓“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东方哲学中的精华,他自己也奉行宽容精神和非暴力主义。具有这种人道主义思想的黑塞当然不能接受血腥气的世界大战,黑塞开始从孤独中走出来参加保卫和平者的行列。他和罗曼·罗兰的闻名世界的深厚友谊也建基于此。黑塞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抨击沙文主义者外,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新论坛》和《伯尔尼文学杂志》,一九一四年发表的《噢,朋友,请不要用这种腔调》是当时脍炙人口的反战文章,黑塞因而被视为叛国者受到反动势力的辱骂。但是压迫和辱骂并不能动摇黑塞的人道主义立场,他坚持同军国主义、后来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九四六年,黑塞在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时发表的演说清楚表明了自己作为诗人、小说家参加反法西斯行列的原因,他说:“如果我是战争、征服和吞并的憎恶者和不可调和的敌人,那么我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基于这种情况,即这种邪恶的势力将历史长河所积聚的内容丰富多彩和高度个人成就的人类文化,当作了牺牲品。”11
《德米安》描写一个青年人由于反对战争被目为叛国,身心均感不胜负荷,产生了心灵分裂的苦恼。这是一部以印象手法和象征手法写的心理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象征性的叙述和描写。小说主人公辛克莱尔是一个尼采崇拜者,把几卷尼采文集视若珍宝,而且他据此对社会上一切东西的价值作出重新评价。黑塞本人在发表这篇小说的同时曾发表一篇名为《论〈查拉图斯特拉的归来〉》的文章,认为尼采是“德意志精神、德意志勇气和德意志男子气概的最后一位孤独的代表”12。小说主人公辛克莱尔也同样为尼采的反市侩主义、怀疑论和超人哲学所吸引,辛克莱尔崇拜超人,小说最后描写他从秉有超人特性的智慧的伊娃夫人那里获得了象征性的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