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三 · 槐 西 杂 志 三(第19/42页)

雍正戊申夏,崔庄有大旋风,自北而南,势如潮涌,余家楼堞半揭去。北方乡居者,率有明楼以防盗,上为城堞。从伯灿宸公家,有花二盎、水一瓮,并卷置屋上,位置如故,毫不欹侧;而阶前一风炉铜铫,炭火方炽,乃安然不动,莫明其故。次日,询迤北诸村,皆云未见。过村数里,即渐高入云。其风黄色,嗅之有腥气。或地近东瀛,不过百里,海神来往,水怪飞腾,偶然狡狯欤?

注释

雍正戊申:雍正六年(1728)。

铫(diào):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

迤(yǐ):延伸。

译文

雍正戊申年夏天,崔庄刮起了大旋风,从北到南,风势像海潮汹涌,我家明楼上的矮墙都被揭去一半。北方农村,大都建有防盗的明楼,上面有矮墙。我的堂伯父纪灿宸先生家里,有两盆花,一缸水,都被风卷到屋顶上,相互间的距离却仍然如故,而且一点儿也不倾斜;而台阶前摆着的一个风炉和铜铫,炉中炭火烧得正旺,却在原地安然不动,谁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询问北面各个村庄,都说没见到这股风。这股风从崔庄刮过几里地,就逐渐升高入云。风色是黄黄的,闻起来有一股腥气。也许是由于此地接近东海,不过百里之遥,海神来往,或者是水怪经过,偶然起意开个玩笑吧?

从侄虞惇,甲辰闰三月官满城教谕时,其同官戴君,邀游抱阳山。戴携彭、刘二生,从山前往。虞惇偕弟汝侨、子树璟及金、刘二生,由山后观牛角洞、仙人室诸胜。方升山麓,遥见一人岩上立,意戴君遣来迎也。相距尚里许,急往赴之。愈近,其人渐小,至则白石一片,倚岩植立,高尺五六寸,广四五寸耳。绝不类人形,而望之如人,奇矣。凡物远视必小,欧罗巴人所谓视差也。此石远视大而近视小,抑又奇矣。迨下山里许,再回视之,仍如初见状。众谓此石有灵,拟上山携取归。彭生及树璟先往觅,不得;汝侨又与二刘生同往,道路依然,物物如旧,石竟不可复睹矣。盖邃谷深崖,神灵所宅,偶然示现,往往有之。是山所谓仙人室者,在峭壁之上,人不能登。土人每遥见洞口人来往,其必炼精羽化之徒矣。

注释

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满城:地名。在今河北保定。教谕:官名。教授所属生员,兼掌文庙祭祀。

译文

堂侄纪虞惇,在乾隆甲辰年三月任满城教谕时,同事戴先生邀请他同游抱阳山。戴先生领着彭、刘两个学生从山前上山。虞惇带着弟弟纪汝侨、儿子纪树璟以及金姓、刘姓的两个学生,从山后去游览牛角洞、仙人室几处名胜。他们刚刚走到山脚,远远望见一个人站在岩石上,以为是戴先生派来迎接他们的。相距还有一里左右,急忙赶过去。越是靠近,那个人越小,到了跟前,却是一片白石,靠着山岩树立,高一尺五六寸,宽四五寸。它绝不像人的形状,而远远望去就和人一样,太奇怪了。凡是从远处看东西,必定觉得小,就是欧洲人所说的视差。这片石头从远处看着大而近处看着小,就更奇怪了。等下山走了一里左右,再回头看那片石头,仍然像开始看见那样。大家都说这石头有灵气,打算上山取来带回去。彭生和树璟两人先去找,没找到;汝侨又和两位刘生一起过去,走的还是原路,景物也都依旧,竟然没再见到那片石头。凡是幽谷深崖,都是神灵所居的地方,神灵偶然显形,也是常有的现象。这座山里的仙人室,在陡峭的石壁之上,人不能登上去。当地人总是远远看见洞口有人进进出出,那必定是修炼成精、羽化成仙的人。

申丈苍岭言:刘智庙有两生应科试,夜行失道。见破屋,权投栖止。院落半圮,亦无门窗,拟就其西厢坐。闻树后语曰:“同是士类,不敢相拒。西厢是幼女居,乞勿入;东厢是老夫训徒地,可就坐也。”心知非鬼即狐,然疲极不能再进,姑向树拱揖,相对且坐。忽忆当向之问路,再起致词,则不应矣。暗中摸索,觉有物触手;扪之,乃身畔各有半瓜。谢之,亦不应。质明将行,又闻树后语曰:“东去二里,即大路矣,一语奉赠:《周易》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