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三 · 槐 西 杂 志 三(第35/42页)
庚寅冬,乌鲁木齐提督标增设后营,余与永馀斋名庆,时为迪化城督粮道,后官至湖北布政使。奉檄筹画驻兵地。万山丛杂,议数日未定。余谓馀斋曰:“李卫公相度地形,定胜我辈。其所建城必要隘,盍因之乎?”馀斋以为然,议乃定,即今古城营也。名破城,大学士温公为改此名。其城望之似孤悬,然山中千蹊万径,其出也必过此城,乃知古人真不可及矣。褚筠心学士修《西域图志》时,就访古迹,偶忘语此。今附识之。
注释
北庭都护府:武周长安二年(702),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由大都护正二品(后升为从一品)管理。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李卫公:即李靖(571—649),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土墼(jī):土坯。
庚寅:乾隆三十五年(1770)。
《西域图志》:清代官修地方志之一。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由于收集了有关史籍、清代西域军营奏章和地方大吏的文告等资料,并且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调查,故《西域图志》内容周详,文章质实,是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一部很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译文
特纳格尔在唐代时属金满县管辖,现在还有残存的唐碑。吉木萨有唐代北庭都护府的城址,是卫公李靖建筑的。城周长四十里,用土坯垒成;土坯厚一尺,宽一尺五六寸,长二尺七八寸。旧瓦也有一尺多宽,一尺五六寸长。城内有一座寺庙已经全部倒塌,石佛腰以下半截埋进土里,上半身还有七八尺高。一口铁钟有一人多高,四周都铸有铭文,锈蚀得模模糊糊,一个字也辨不清。只有刮去锈斑,根据字的笔画,看上去像是楷书。城里到处是黑乎乎的,挖地一二尺才能看见土。额鲁特人说:“这座城过去是用火攻陷的,四面的炮台就是攻城时修筑的。”这事发生在哪一代、是什么人,就说不清了。大约是在准噶尔部占领之前。城东南的山岗上有一个小城,和大城形成犄角之势。额鲁特人说:“因为有这个城的阻碍,城没能攻下来,于是就用炮攻。”
乾隆庚寅年冬天,乌鲁木齐提督指令在这一带增设后营,我和永馀斋名叫庆,当时迪化城的督粮道,后来官做到湖北布政使。奉命筹划驻兵扎营的地方。由于山重路杂,议论了几天也没定下来。我对永馀斋说:“李卫公勘察地形,肯定比我们强。他筑城的地方必是要塞,不如就在他造的地方扎营。”永馀斋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定议,这就是现在的古城营。本来叫“破城”,大学士温公改成现在的名称。这个城看上去好像很孤单,但山中千万条大小路径,都要经过这座小城,由此才知古人的才能真使人望尘莫及。学士褚筠心编修《西域图志》时,到这一带寻访古迹,我忘了告诉他这座小城。现在附记在此。
喀什噶尔山洞中,石壁劖平处有人马像。回人相传云,是汉时画也。颇知护惜,故岁久尚可辨。汉画如武梁祠堂之类,仅见刻本,真迹则莫古于斯矣。后戍卒燃火御寒,为烟气所薰,遂模糊都尽。惜初出师时,无画手橐笔摹留一纸也。
注释
劖(chán):用锐利的器具凿或铲。
武梁祠堂:位于山东嘉祥,其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古代画像石,是我国东汉晚期一座著名的家族祠堂,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画像遗存。
译文
喀什噶尔的山洞里,在石壁铲平的地方,有人和马匹的画像。回族人相传说,这是汉代的画像。都很懂得爱护,虽然年月很久,还可以看出来。汉代画像如武梁祠堂画像之类,只看过刻本,那么,真迹再没有比这里更古老的了。后来,戍边的兵卒点柴火御寒,画像被烟气薰烤,就全都模糊不清了。可惜刚出师的时候,没有会画画的人能用笔临摹一幅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