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四 · 槐 西 杂 志 四(第6/41页)

,救以奇伟博丽。隆、万以后,流为伪体,故长沙一派,又反唇焉。大抵能挺然自为宗派者,其初必各有根柢,是以能传;其后亦必各有流弊,是以互诋。然董江都、司马文园文格不同,同时而不相攻也。李、杜、王、孟诗格不同,亦同时而不相攻也。彼所得者深焉耳。后之学者,论甘则忌辛,是丹则非素,所得者浅焉耳。’语未竟,我忽作嗽声,遂乃寂然。惜不尽闻其说也。”

余曰:“此与李词畹记饴山事均以平心之论托诸鬼魅,语已尽,无庸歇后矣。”书昌微愠曰:“永年百无一长,然一生不能作妄语。先生不信,亦不敢固争。”

注释

前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的十四位,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以抵制迂腐不通的八股文及雅正有馀、生气不足的台阁体。

纤秾(nónɡ):浮丽优美,浮华。

宋景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遁叟,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舂容大雅: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三杨:指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即杨士奇、杨荣、杨溥。

台阁之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的一种诗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诗文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一时模仿成风,成为流弊。后来这种萎靡的文风在后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文坛。

李崆峒:即李梦阳,自号崆峒子,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前七子之一。

董江都:即董仲舒,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起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司马文园:即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文园,即孝文园,汉文帝的陵园。司马相如曾任文园令,故称。

歇后:谓隐去句末之词,暗示其义。

译文

周书昌说:“当年游历鹊华山时,借住在老百姓家里。窗外老树枝叶茂盛,一直绵延到山岗顶上。主人说时常听到附近有鬼说话,不知是在说什么。当天夜里,没有月亮,四周一片黑暗,我果然隐隐听到有说话声音,只是听不太清楚。我恐怕惊散他们,就打开窗子悄悄出来,匐匍在草丛中,渐渐接近,偷听他们说些什么。原来,他们是在谈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各自标举他们文章的妙处,其中一个说:‘如此评论,还是平和中肯的,为什么前后七子把这些名家的作品排斥在外,还一定要标榜秦汉,由此而挑起门户之争呢?’另一个说:‘文风的变更,原来就不是同一途径。宋代末年文风低下卑琐,元代末年文章格调纤巧秾丽,所以明初宋景濂等人主张学习韩、欧,用雍容高雅来挽救文风。到三杨之后,流行台阁体,文章内容日趋肤浅,所以,李梦阳等人又大力主张追寻秦汉文风,使文风恢复奇雄伟壮、丰富华丽。明代隆庆、万历之后,这种文风又流于摹仿,内容空洞,变成假古文体,所以长沙一派,又反唇相讥了。大抵能在文坛上自立宗派的人,当初必然各有自己的根柢,正因为如此,那种派别才能流传;其后又必然出现各种流弊,所以又互相诋毁。但是,董仲舒、司马相如的文章风格不同,他们处在同一个时代,却不互相攻击。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诗歌风格不同,也都是同时代,也不互相攻击。这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修养高深啊。后世的学者,谈论起甘甜就忌讳辛辣,肯定红色就非议白色,这是因为他们见识浅薄、修养太浅了。’话没说完,我忽然咳嗽了一声,于是再也没有声音了。可惜,没有能听全他们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