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二 · 滦 阳 续 录 四(第7/17页)
从叔梅庵公言:族中有二少年,此余小时闻公所说,忘其字号;大概是伯叔行也。闻某墓中有狐迹,夜携铳往,共伏草中伺之,以背相倚而睡。醒则二人之发交结为一,贯穿缭绕,猝不可解;互相牵掣,不能行,亦不能立;稍稍转动,即彼此呼痛。胶扰彻晓,望见行路者,始呼至,断以佩刀,狼狈而返。愤欲往报,父老曰:“彼无形声,非力所胜;且无故而侵彼,理亦不直。侮实自召,又何仇焉?仇必败滋甚。”二人乃止。此狐小虐之使警,不深创之以激其必报,亦可谓善自全矣。然小虐亦足以激怒,不如敛戢勿动,使伺之无迹弥善也。
译文
堂叔梅庵公说:我们家族中有两个年轻人,这是我年幼时听堂叔说的,已忘了他们的字号;大概也是伯叔一辈的人。听说某个坟墓有狐狸的足迹,夜里携带着鸟枪前往,一道伏在草丛里等着,结果背靠背睡着了。醒来,却发现两人的头发缠在一起,绕成了一团,一时间解不开来;两人互相牵扯着,不能行走,也不能站立;稍微移动一下,就彼此喊痛。就这样两人连结着苦恼到天亮,望见路上行人,才喊过来,用佩刀割断头发,狼狈地回家。他们愤怒地想去报复狐狸,父亲兄长们说:“它们没有露出形状和声音,不是人力所能战胜的;况且人无故去侵扰它们,道理上也说不过去。你们的侮辱实际上是自己招来的,又有什么仇恨可言呢?报仇必定失败得更为惨重。”二人方才作罢。这是狐狸稍稍戏弄他们使他们警悟,而不严重伤害他们,激怒他们必定来复仇,也可谓善于自我保全了。然而,稍稍戏弄也能激起怒火,不如深藏不露,让他们找不到一丝踪影更是上策。
太和门丹墀下有石匮,莫知何名,亦莫知所贮何物。德眘斋前辈眘斋名德保,与定圃前辈同名。乾隆壬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故当时以大德保、小德保别之云。云:图裕斋之先德,昔督理殿工时,曾开视之。以问裕斋,曰:“信然。其中皆黄色细屑,仅半匮不能满,凝结如土坯。谛审似是米谷岁久所化也。”
余谓丹墀左之石阙,既贮嘉种,则此为五谷,于理较近。且大驾卤部中,象背宝瓶,亦贮五谷。盖稼穑维宝,古训相传;八政首食,见于《洪范》。定制之意,诚渊乎远矣。
注释
丹墀(chí):宫殿前红色的台阶。石匮(ɡuì):石柜,石匣。匮,同“柜”。
眘:音shèn。
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
石阙:门前两边的石楼。
卤部:即卤簿,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
八政:说法不一,主要指古代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分别是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首食:第一首要的是粮食。
《洪范》:《尚书》的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
译文
太和门的台阶下有个石匣,不知叫什么名,也不知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德眘斋先生眘斋名德保,与定圃前辈同名。乾隆壬戌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所以当时用大德保与小德保来区别他们。说:图裕斋的先父曾经负责管理修葺工程,曾经打开看过。我问图裕斋这件事,他说:“确实是这样。里面都是黄色的细末,只有半匣没有装满,凝结在一起像土坯。仔细看好像是粮食放得年岁长了成这样的。”
我认为台阶左边的石阙既然是贮放良种的地方,那么这个石匣里装的是粮食,比较合理。况且在圣驾的仪仗中,象背宝瓶里也装着五谷。大约稼穑最珍贵,古训就这么代代相传;周代八种政事中,“食”放在首位,这些见于《尚书·洪范》。规定制度的原意,考虑得确实很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