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绝冠平生苏轼(第3/5页)

御史台监狱是专门关押国家大臣的地方,御史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笔直的柏树,经常会招来很多乌鸦筑巢,御史台也因此被称为“柏台”“乌台”。叛逆的罪基本都是死罪,狱卒为了讨好台上的人故意欺压苏轼,监狱的生活苦不堪言。苏轼知道自己朝不保夕,他跟苏辙感情非常好,于是写信给弟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一方面,苏轼觉得自己很快就要跟这个世界永别了。另一方面,苏辙一再上书请神宗开恩,说自己愿意放弃官职,只求能放哥哥出狱。一代文豪,此时命悬一线!

宋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一直被后世屡屡称颂,这里不仅指诗文书画等方面的艺术造诣,也包含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宋太祖说“不杀士大夫”,所以宋代皇帝一直非常优待读书人,这也是宋朝文化蓬勃繁荣的重要因素。而且,宋神宗也是个明白事理的皇帝,他说:“咏桧木就是咏桧木,关朕什么事呢?”再说,“自古以来称龙的人多着去呢,孔明还自称卧龙呢,难道他也是皇帝吗?”皇帝这样说,旁人便不敢多言。宋神宗免了苏轼的死罪,把他贬到黄州任职,苏轼算捡了条命回来。

苦难虽然不是人生必经的长廊,但人类杰出文化的缔造者们,又似乎都曾有过与苦难亲密接触的时光。苏轼也不例外。他九死一生,从牢里出来后,虽然跌到了生活的低谷,却意外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在黄州生活的五年,苏轼写了大量的作品,后来传唱千古的词作,几乎都诞生于这段时间。

初到黄州时,苏轼生活非常贫困。他的朋友帮他要来了一片荒地,苏轼就在那里开荒种田。他在诗里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可能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生命的智慧也会得到升华。苏轼虽然自嘲忙了一辈子,老了还要为口粮担忧,但他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他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生活,用温厚的态度欣赏生活。长江美味的鲜鱼,山间鲜嫩的竹笋,大自然馈赠的美好,从不曾离他远去。苏轼就是有这种能力:把生活的苦涩咽进去,吐出芬芳的诗句。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那天夜饮喝到三更天才回来,家里的门童已经鼾声如雷,敲了半天门都没有回应,索性拄着拐杖,静听滔滔江水奔流的声音。在天地寂静的时刻,广阔的山水之间,苏轼想到了自身的遭遇。人在官场总是身不由己,一辈子为了功名利禄苦心钻研,什么时候才能放弃这些世俗欲望呢?长风静夜,真希望自己能驾一叶扁舟,从此泛舟而去,潇洒度过余生。

这首词写于苏轼到黄州的第三年。曾经痛苦的经历已渐渐内化成超然的态度,旷达的胸怀。苏轼开导自己也劝慰自己,解脱自己也拯救自己。不出几年的时间,苏轼真的就在黄州那片废地里开垦了一片土地,他把那片土地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命运的磨难被他埋在心底,培育出精神的硕果。风雨也好,朗照也罢,他都用同样的心态来面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后世很多用以囊括苏轼人生态度的词句都来源于这首《定风波》,比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如“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豪放与率直,潇洒与超脱,个性与智慧,都在词中尽情绽放。

在这首词的前面,苏轼写了个小序,说三月七日那天,半路遇到下雨。本来以为不下雨,所以先让别人拿走了雨具,同行的人情状狼狈,个个怨声载道,对雨中行走叫苦不迭。唯有苏轼并不觉得辛苦,他在雨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潇洒前行,于是写下这首词。

下雨了,但是不必在意那些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如边吟唱诗歌边慢慢走。“何妨”二字说得非常轻快和潇洒,从心态上和行动上都体现了一种从容。我有竹杖芒鞋,走在泥路上,比骑马还要快呢!不用害怕,一件蓑衣,已经足够遮风挡雨,而我就在这风雨中走好自己的路。这是苏轼面对自然界风雨时的想法,也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心态。他遇到过无数的凄风苦雨,在起起落落的旅途中,他凭借这样的信念沐风栉雨,一路走来。

料峭春寒中,春风吹来的凉意让苏轼有种“酒醒”的感觉。抬头一看,西边的天上正挂着暖暖的夕阳。再回首看自己来时的路,觉得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经无所谓了。而此时,看风雨亦是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