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霸权机制的不完全衰落(第14/14页)
霸权稳定论对近来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作出了解释,也证明了国际制度这一“美国统治时代的遗产”对于“后霸权世界”的重要性。国际机制对于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的合作能力具有持续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当前的合作与纷争共存这一常常令人困惑的现象。现在,这些机制能否被成功地加以改造,以在一个缺少霸主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作用,前景仍难定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抉择。了解这些机制的价值和脆弱性将引导我们放眼未来,而不会作出目光短浅的选择。
注 释
[1]如第八章中所述:20世纪50年代的石油机制并非正式的政府间机制,但是其原则和标准产生了行动和预期,因此确属机制无疑。其原则及标准由一些大公司和英美两国制定并付诸实施,至70年代初该机制崩溃。在60年代中期的这一过渡时期,石油领域的规则尽管与同期贸易、金融机制相比显得非常不正式,而且松散,但是较之1973年后的情况,则显现出其清晰明确及一贯性的特点。将60年代中期的这种安排称为机制(尽管仍很脆弱),有助于同以后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并与金融、贸易机制进行比较。
[2]World Financial Markets,February 19,1975;January 1977;October 1979;May 1983.
[3]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组数据未包括非市场经济国家,其他造成类似差异的原因常常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汇率,或是由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计算产出的方法不同所致。
[4]此处引用的奥代尔(John Odell)的批评业已于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述中加以讨论。
[5]World Financial Markets,February 1978;July 1983;January 1984.
[6]表9.2中有关欧共体的数据本应去除其内部贸易额,因为欧共体相对于美、日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不会因成员间贸易的增长而提高。表9.4于1981年就已公布,但我未能找到其他相关数据。如果有可能,在考察贸易领域中作为一个集团的欧共体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应该将欧共体内部贸易额扣除,这才能准确认识欧共体与外部的关系。
[7]有关美国在1971年德黑兰会议上的策略,参见Schuler, 1976;Blair, 1976; Penrose,1975。
[8]见Bressand, 1983年;Cowhey and Long, 1983年。在文中,尽管Cowhey和Long也阐明了我的保留意见,但他们还是将霸权稳定论称作“基欧汉理论”。我在1980年一篇评论中业已表明我只是力图对其加以评价,而非表示赞同。我曾说过:“我们在把霸权稳定论作为解释事物的有力工具时必须谨慎从事。”(Keohane, 1980, 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