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鞑靼内讧(第2/4页)

或许不是,或许,真的还有些别的路子走,是斋赛一时有些糊涂了。想着延绥毗邻土默特,他们来自察哈尔,附庸着察罕浩特的队伍,悄悄地一起攻城,汉人或许都不会知道,在混乱的局势下,真能够蒙混过关……

而且,历年来鞑靼人打草谷,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一次和从前相比,已经是不算过分了,斋赛也是得到了察罕浩特的担保,这才加入其中的:只是来抢粮食的,不杀人,把延绥的百姓往内陆驱赶就行了,也不掳掠、奸.□□女,甚至还要给延绥的农户留下过冬和开春的粮草!

察罕浩特的意思是,延绥的粮食堆积如山,都是准备卖给鞑靼人的。只是,这几年鞑靼人的日子不好过,就先来取走,也只取走这些和当地百姓口粮无关的粮食,分给各部回去过冬——就算明知道汉人不会善罢甘休,但那也是明年的事情了,今年眼看就要饿死,当然只能先来考虑今年的事情。

“就当是清君侧吧!延绥不还是敏朝地方吗?这几年汉人自己闹事,都说要‘清君侧’,我们也可以学着喊。”

只要有个借口来喊就行了,而且,按照买活军这些年来的习惯,如果不杀汉人的话,其实……鞑靼人的苦处或许他们也能体谅些的。总之,对这些年来逐渐信奉了六姐布尔红的斋赛来说,不杀汉人,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安了他的心,让他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有了出兵的念头。

而旗中的子侄们,有些也在这几年的天候中,滋生出了对汉人,对知识教的怨恨——买地一直在帮助敏朝赈灾,可鞑靼人也虔诚地信仰着布尔红,却很难得到他们的帮助,这让很多从前狂热崇拜布尔红的年轻人,反而意识到了汉人、鞑靼人之间的鸿沟,对布尔红疏远起来,变得更加强调血缘族裔的利益。

这些孩子,年纪都还轻,他们有记忆以来,草原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羊毛贸易带来的菜干、盐巴、茶叶,养刁了他们的胃口,让他们很难接受物资的匮乏,以及族人必然发生的火并和死亡。反而对斋赛这些老人来说,这种残酷的底色,才是草原的常态,他们的容忍度要高一些,对于六姐布尔红,本来也远远说不上多虔诚,这会儿还能更加客观地看待局势:

汉人和鞑靼,本就不是华夏本宗那样亲如一家,时至今日,草原上也不是人人都能说汉话,在粮食有限的时候,买活军当然会优先救助敏朝,只要他们自己的地盘,还能接纳鞑靼人进去干活换吃的,鞑靼人就该感激了,还能奢求什么呢?本地的气候不好了,那就想办法把族人分到南面去,鞑靼人天生游牧,四海为家,怎么能捂着眼睛,拒绝去接受明摆着的变化呢?

科尔沁草原诸部,就是这样想的,在这一次串连中,他们也是最坚定地不出兵派,这些年来,科尔沁派了很多年轻人去建新,在矿上做工,他们虽然也要节衣缩食,但日子勉强也还能过得下去。

还有卫拉特鞑靼诸部,那里也是怕了买活军,他们虽然也活得艰难,但计划中是要向西发展——至于北海的布里亚特鞑靼,他们也是被建新、开元和虾夷地、苦叶岛吸引。

这一次出兵,土默特的察罕浩特,只在他们的故土察哈尔草原上,找到了一些援手,也就是斋赛所带来的孩儿们,即便答应出兵,他们也是再三确认,绝不敢把汉人往死里得罪——其实如果只是这些年来逐渐更加孱弱的敏朝,那倒也无所谓,但牵扯到买活军和知识教,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延绥镇边市的储存,堆积如山,令人垂涎欲滴,同时这里无险可守,本就是一片交界地带,只要能克服对买活军那几台天神使者的恐惧,要打下边市实在不算困难,至于延绥镇,其中的边兵,这些年来也是吃得脑满肠肥,非常懈怠,如何能与鞑靼战士交手?

这些战士天天被饥荒和死亡追在马屁股后头,饿死也是死,战死也是死,他们实在是很不怕死的,说实话,打下延绥不算困难——怎么在打下延绥之后,阻止鞑靼人杀人放火,把从前打草谷的老习惯带过来,那才是真正的困难。

理所当然,斋赛是最热心于维护延绥秩序的那个人——不仅仅因为他信奉知识教、六姐布尔红,也因为察哈尔和汉人的距离,要比土默特、察罕浩特近多了,自从边市陷落之后,是他积极组织百姓内迁——

内迁之后,有没有地方过冬,吃什么喝什么,那都是之后再去考虑的事情了,总比现在就死来得好,再者,这些百姓散落在延绥往京城一线,也能阻碍大军行进支援的脚步。同时,他在点算库存时,也极力主张只动商品,不碰留下百姓的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