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梁台古意(第16/19页)

文彦博心道:“早闻崔都兰是崔良中与开封樊楼酒妓野合所生,果然没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气质。要是真比女儿的话,崔良中可是要大大输给曹诚了。”

崔都兰顺手将饰物抛到一边,上前几步,冷冷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我家做什么?”不待回答,又厉声斥责崔槐道:“堂兄,你是不是闲得发慌了,码头上有那么多生意你不去管,总赖在家里做什么?”崔槐道:“我……”

沈周忙道:“小娘子勿怪,是我……”崔都兰道:“你什么……”目光中寒意森森,逼视之下,竟然令沈周打了个寒战。

文彦博道:“小娘子,我们其实是出于好意……”崔都兰毫不客气地打断道:“这里不需要你们的好意。阿英,送客!”

婢女慕容英上前向众人做了个“请”的手势,道:“各位这就请回吧。”

沈周道:“我们是来为崔员外治病的,总没有将大夫拒之门外的道理。难道小娘子不希望尊父早日好起来么?”崔都兰道:“南京城中大夫多得是,不稀罕你们几位。”

崔槐道:“都兰,这位是包公子,是南京留守包公之子,就住在隔壁,是我们的邻居。这位文公子是……”

崔都兰极不耐烦地道:“我对各位的来历身份没任何兴趣,权贵也好,权贵之子也好,都请回吧。”

慕容英道:“我家主人已经下令,各位若还是要赖在这里,莫怪我无礼。”

崔槐忙道:“几位公子,不好意思,我先送你们出去。”

众人料不到这崔都兰如此不通人情世故,简直像座又冷又硬的冰山,拒人于千里之外,只得转身出来内庭。正好遇见一名中年虬髯男子率着众多侍从直闯进来。崔槐登时如获救星,忙上前叫道:“马叔叔,你来了!你……你得到家叔不幸遇刺的消息了么?”

那虬髯男子正是龙图阁直学士[18]马季良。他是茶商出身,年轻时与崔良中一起跑江湖贩茶,是拜把兄弟,感情极好。后来他娶了太后刘娥兄长刘美之女,从此平步青云。

此人为人颇为有趣,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自小就羡慕那些学富五车、笔下汗青的史官,靠岳父刘美的荫庇入仕后,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入史馆担任史官。但大宋制度,进入史馆为官需要考试,马季良的斤两自然远远不够。刘娥为了帮助侄女婿达成心愿,指派主考官晏殊等人当场替马季良答卷。这就是考官代笔学生答卷的旷古奇闻。在晏殊等人的“帮助”下,马季良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进了史馆,还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他飞黄腾达以后,对其结拜哥们儿崔良中没少照顾,助其在榷茶制度中获得了诸多便利。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开始栽种茶树。到汉代时,茶叶已发展成为商品,盛行于巴蜀地区。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手下将士因瘴气中毒,纷纷晕倒,情况万分危急。当地蛮濮人闻讯前来相助,送姜茶汤解毒,并让众将士将茶叶含在口中,以避染瘴气。诸葛亮看到茶叶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山中采育茶子。茶因具有药理功能,得以引入中原。

在很长时间内,茶都是作为一种奇药,而并非饮料。隋朝隋文帝杨坚小时候患头痛病,有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名茶,煮而饮之当可治愈。隋文帝饮茶后果有奇效,重重封赏了僧人。于是时人竞相进献茶叶,用以邀功。当时进士权纡撰文刺讽“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即指此事。

唐朝以后,茶的饮料功能逐渐居上,饮茶之风遍及全国,成为风尚,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周边少数民族也酷好饮茶,回纥和吐蕃商人经常“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大量运入中原的名茶。由于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种茶、贩茶也随之成为有利可图的行当。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即是当时贩茶是热门买卖的生动写照。唐朝廷也看到了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愿意放弃这块油水,遂自从唐德宗开始征收茶税,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刚开始只是在产茶州县的商运要道设官抽税,后来开始对茶实行专卖,即所谓的“榷茶”。由于茶叶步入寻常百姓家,榷茶收入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唐文宗时,朝廷每年矿冶税的总收入还抵不上一个中等县的茶税,由此可见茶税之丰厚。

后周开国皇帝柴荣年轻时曾与邺中巨商颉跌氏一道在江陵贩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做过茶商的皇帝。他贩茶完全是为了敛财用作军费,茶利之巨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