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密室讲义(第16/20页)
2.1.3.心理密室
——2.1.3.1.错觉密室:人们在看待杀人事件时,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客观干扰,加上自身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可能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误差。这种误差被称为错觉。在这种错觉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密室判断,就是错觉密室。
——2.1.3.1.1.视错觉密室:视错觉密室与视觉密室,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1.3.1.1.1.镜子密室:利用镜子的折射原理制造的密室。 【举例:21】
——2.1.3.1.1.2.空间视错觉密室:利用人对空间感知可能产生的错觉而制造的密室。 【举例:22】
——2.1.3.1.1.3.色彩错觉密室: 【举例:23】
——2.1.3.1.2.心理错觉密室:
——2.1.3.1.2.1.概念错误:相近的地点名称、空间物理特征等。例如,证人形容的是北京郊外的森林,而其实案发现场其实是天津公园内的森林。
——2.1.3.2.心理盲点密室:
——2.1.3.2.1.密室内空间的心理盲点:利用对密室空间构成上的认知盲点而制造出的特殊密室。由于这些盲点大多是针对空间中的“洞”来实施的,因此可以认为与对“洞”密室的范围相吻合。当然,也有专家形象地称其为穿墙型。这样的称谓针对普通读者具有直观的优点,但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个类别称谓的定位不够准确。 【举例:24】
——2.1.3.2.2.密室外空间的心理盲点:路线的盲区。 【举例:25】
——2.1.3.2.3.时间上的心理盲点:利用时间上的相似性不易发觉的差别来制造心理盲点。例如:两天内的同一时刻,一周内的同一时刻,一月内的同一时刻,一年内的同一时刻等。一般来说,此类盲点的产生条件是,行凶时刻与造假用的“同一时刻”之间,必须具有相类似的元素,才会出现令人容易混淆的特殊情形。 【举例:26】
——2.1.3.2.4.常识盲点:这包括刑侦常识、生活常识、医学常识等,人无完人,科学也远没能做到完美,因此人们总会出现常识上的盲点。其中自以为是的人更加容易出现这样的盲点。 【举例:27】
——2.1.3.2.4.1.“凶手是小孩”的盲点:一般我们都难以想到小孩子会杀人。日本推理之父对此种类型曾做出过杰出贡献。 【举例:28】
——2.1.3.2.4.2.捷径型盲点:表面上看AB两点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到达,但罪犯使用了特殊方法制造了“捷径”。不过,如果作者通过隐瞒线索来制造盲点的话就失去了公平性,一般来说技术上很难被读者认可。 【举例:29】
——2.1.3.2.5.综合性心理盲点:此类盲点的成因很复杂,难以用单一元素简单地解释。 【举例:30】
——2.1.3.3.心理误导密室:
——2.1.3.3.1.制造时空差的误导:也就是时空差密室。所有的时空差密室,都从属于心理误导密室。只是因为分析的切入角度不同,才被人为地剥离开来研究。罪犯使诈的目的是误导人们的判断,从而得出错误的密室判断。也就是说,误导的对象是侦破者、其他非犯罪者和读者。 【举例:31】
——2.1.3.3.2.伪造线索的误导:罪犯通过伪造线索来进行误导。此类别在密室推理中也比较多见而重要,因此放在下文中专门分析。
——2.1.3.3.3.反向交叉误导:利用心理弱点而进行误导,从而导致被害者或侦破者的心理反向错位。这种反向错位可反复进行,因此有时呈现出交叉形态。 【举例:32】
——2.1.3.3.4.强制性心理误导:此类误导带有强制性特征,貌似没有留给你更多的选择。其中最著名的一种,被称为同伙型密室。 【举例:33】
——2.1.3.3.5.帮忙型的心理误导:罪犯装作帮助侦破者破案,使用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推理,来误导侦破者的思路。 【举例:34】
——2.1.3.3.6.多层级心理误导(又称多层密室,或称连环密室):这是非常高明的心理密室,最极致的玩法是,当侦破者设计破解了第一层密室之后,他就一定落入了事先设计好的第二层密室。这种多层密室带有连环套的特征,可谓密室皇冠上的明珠。
特别说明:多层密室,不同于普通的“多重密室”。多重密室,指的是密室数量的横向叠加,而多层密室,指的是层级的纵向叠加,其难度和高度都要远远大于多重密室。 【举例:35】
——2.1.3.4.心理诱导(暗示)密室:
与心理误导密室不同,心理诱导(暗示)的对象,主要是被害者,当然,也可以是别的非侦破者。
——2.1.3.4.1.心理诱导的内在表现型:通过诱导来导致被害者悲观绝望,在密室中“自杀”。这种“自杀”不是真正的自杀,在法律意义上,这属于他杀。 【举例: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