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四 · 槐 西 杂 志 四(第10/41页)

然余犹有所疑者:朱子大旨,谓人秉天地之气生,死则散还于天地。叶贺孙录所谓“如鱼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是一般”,其理精矣;而无如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遂不得不云子孙一气相感,复聚而受祭;受祭既毕,仍散入虚无。不识此气散还以后,与元气浑合为一欤?抑参杂于元气之内欤?如混合为一,则如众水归海,共为一水,不能使江淮河汉,复各聚一处也。如五味和羹,共成一味,不能使姜盐醯酱,复各聚一处也。又安能于中犁出某某之气,使各与子孙相通耶?如参杂于元气之内,则如飞尘四散,不知析为几万亿处,如游丝乱飞,不知相去几万亿里。遇子孙享荐,乃星星点点,条条缕缕,复合为一,于事理毋乃不近耶?即以能聚而论,此气如无知,又安能感格?安能歆享?此气如有知,知于何起?当必有心,心于何附?当必有身。既已有身,则仍一鬼矣。且未聚以前,此亿万微尘,亿万碎缕,尘尘缕缕,各有所知,则不止一鬼矣。不过释氏之鬼,地下潜藏;儒者之鬼,空中旋转。释氏之鬼,平日常存;儒家之鬼,临时凑合耳。又何以相胜耶?此诚非末学所知也。

注释

阮瞻: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生年不详,一贯坚持无鬼论,没人能与他辩驳。传说忽有一客来拜访他,两人争辩许久,客人理屈词穷,变了脸色道:“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仆便是鬼。”立即幻化为厉鬼模样,眨眼之间消失了。阮瞻惊得说不出话来。一年后病逝,时年三十。

南轩: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名乐斋,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后执掌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多年,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禹鼎: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ɡ liǎnɡ):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现代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僴(xiàn):壮勇、威武、胸襟开阔的样子。这里用作人名。

浸(jìn):渐。

开离堆:战国时秦蜀守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

黎靖德:宋代人,生卒年不详。编辑朱熹生前的语录,咸淳六年(1270)编成《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醯(xī):醋。

译文

有个讲理学的人说世上无鬼,一些人朝他发难:“现在正值酷暑,你敢到墓地去独宿纳凉一夜吗?”这位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去了,果然一夜平安无事。回来后更加洋洋自得,说:“朱文公怎么会骗我呢!”

我说,携带万贯财物远行千里,路上没有遇上强盗,不能说路上就没有强盗;打了一天的猎,没有在旷野见到野兽,不能说旷野就没有野兽。因为一个地方没有鬼,就断言天下都没有鬼;因为一夜没有遇到鬼,就断言永远都没有鬼,这等于是举一个事例就否定全部了。况且,无鬼论的创始人,是晋朝人阮瞻,不是朱文公。朱文公只是说,人死后魂升天魄降地,这是常理,而一切灵怪的出现不是常理,他并未说天下无鬼。所以,金去伪记录道:“程颢、程颐最初没有说无鬼神,只是说没有现在世俗所说的那种鬼神。”杨道夫记录道:“雨风露雷,日月昼夜,这些都是鬼神存在的迹象,这里所说的鬼神是光天化日之下公平正直的鬼神。至于所说的那种在呼啸跳梁、令人担惊受怕的,就是所谓的不正直、邪恶黑暗、忽隐忽现、忽来忽去、忽聚忽散的鬼神。有人祷告,他们就应允,有人祈求,他们就赐与,这就是说鬼神是一样的。”包扬记录道:“鬼神掌管人生死的道理,绝不像佛家所说的、世俗的人主张的那样;但有些事又十分明白,这就不能用普通的道理推论,所以也就不必理会了。”包扬又记录道:“张南轩也只是坚决不信鬼神。可夏禹时期的鼎上铸有魑魅魍魉的图像,可见那时已经有鬼神;深山大泽,是他们居住的地方。人们占领了他们的住地,他们怎么会不出来作祟呢。豫章的刘道人,在山顶上盖了茅舍居住。一天,一群蜥蜴进庵,喝光了庵里的水。不一会儿,庵外堆满了冰雹。第二天,山下果然下了冰雹。有一个女子的丈夫叫刘大,刘大为人很朴实,不会说假话。刘大说,他曾经路过一座山岭,听到溪边林子里有响动,原来是无数只蜥蜴,各自抱着一个像水晶一样的东西,刘大没走出几里地,天上就下起了冰雹。这种道理又不知该如何解释。过去,有一座城镇,镇里有一尊泥塑的大佛,这一带人十分崇信它。后来同宗有个无赖砍掉了大佛的头,百姓们聚集在大佛面前哭泣,大佛颈子的泥土木头上长出了舍利。泥土木头上怎么能长出这种东西,大概是人心感召形成的。”吴必大记录道:“因为谈论到薛士龙家见到了鬼,有人就说:世上信鬼神的人,都说天地间确实有鬼;不信鬼神的人,则断定世上无鬼。可是,又有自称真见过鬼的人,郑景望就是以薛氏所见为根据,认为世上有鬼神。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见的不过是虹霓之类的东西罢了。有人问:虹霓只是一股气呢,还是有形有质?回答说:它既然能吸水,也自然就有肚肠。只是它一消散便形质全无,比如雷神也是同属一类。”林赐记录道:“世上见过鬼神的人很多,不知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朱子说:既然世上有很多人见过鬼神,怎么能说没有呢?不过这种说法不是正理。例如春秋时伯有被人杀了,死后变为厉鬼,程颐认为这是另一个道理。大概是一个人气数未尽却死于非命,他的魂魄无所归依,自然要变为厉鬼。过去有人乘船在淮河上夜行,见到无数影子,似人非人,出没于船两边的水面上。这人明知是鬼,不得已硬冲了过去。一打听,此地是古战场。那些人都死于非命,含冤抱屈,所以死后魂魄不散。在座有个人说:我的家乡有个叫李三的人,死后变为厉鬼。乡间只要有祭祀典礼,也一定给他设个牌位。后来因为有人放炮仗,烧掉了李三依附的一棵树,从此后这个鬼就不见了。朱子说:这是因为他受屈而死,精气未散,现在被炮仗惊散了。”沈僴记录道:“有人死得不服,所以死后精气不散,于是兴妖作怪。比如横死之人和僧道死后都是聚气不散。原注:僧人道士专门修养精神,所以气会凝聚不散。”万人杰记录道:“人死后气息就消散,不留一点儿痕迹,是正常的道理。那么,怎么又有托生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死后气聚未散,又正好与生气凑在一起,于是得以再生。”叶贺孙记录道:“潭州有一件公案:妻子杀了丈夫,偷偷埋掉了。后来冤魂作祟。案发之后,鬼魂马上就不作怪了。从这件事可知在判案当中,对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判决,死者的冤气就不能化解。”李壮祖记录道:“有人问:世上有许多享受庙堂祭祀的神,绵延经历几百年,又是什么道理呢?朱子说:庙神享受祭祀久了,也会逐渐消散。以前,我在南康做太守时,那里久旱,人们不免向神祷告求雨。他们偶然来到一座庙宇前,只有三间敞着的屋子,颓败不堪。那里的人说,三五十年前,这座庙非常灵验,求神者可以隔着帷帐与神交谈。当初是那样灵验,而今却如此颓败,可见神也会消散。”叶贺孙记录道:“谈论鬼神之事,有人就说蜀中灌口二郎庙是因为李冰开凿离堆治水有功而为他立的。现在庙里出现许多灵怪,这是他的二儿子闹的,而不是李冰,最初,封庙里的神为王;后来宋徽宗好道,改封真君。张魏公张浚用兵时,曾经到庙中祷告,夜里梦见庙神对他说:我一向被封为王,得到酒肉祭祀,所以威福得以施行。现在号为真君,虽然名分尊贵,但是人们用素食祭祀我,没有酒肉供养,威福无法施行,自然就不灵了。现在,必须仍封我为王,才能恢复我的威灵。于是张魏公向皇上求情,恢复庙神的原封号。不知道张魏公是真的做了这个梦,还是因为一时用兵,编造了这种说法鼓舞士气。此地还有一个梓潼神,也很灵。这两个神似乎分别占领东西两川,形成割据之势。一般来说,用活的动物祭祀鬼神,都是借着生气显灵,古人用牲畜血、龟血来祭钟,都是这个意思。汉卿说,李通说有人射虎,见到虎身后跟着几个人,这些都是被虎伤害的人的鬼魂,生气未散,所以聚成人形。”黄义刚记录道:“谈到请紫姑神吟诗的事,朱子说:有时,也能请出神的真身,有个人家一个女孩子就亲眼见过,但她不知这是什么神,比如衢州有个人事奉一位神,他只要把要问的事儿写在纸上,封起来放在祠堂前。过一会儿开封取纸,答案就已经写在纸上了。不知这是什么道理。所有这种种说法,黎靖德所编的《朱子语类》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先生为什么竟诬陷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