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 滦 阳 续 录 二(第16/19页)
注释
民数:指人口数字。《周礼·春官·天府》:“若祭天之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则受而藏之。”
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
译文
科场在填完榜后,必须把榜卷起来横放在桌子上。然后总裁官、主考官都身穿朝服行过九拜之礼后,才捧出去发榜,因此,堂吏们称之为“拜榜”。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按公事而论,这一榜中都是举子,考官为什么要拜举子?按私人交情而论,这一榜都是主考官的门生,老师为什么要拜门生?有人就用《周礼》中国君拜受百姓人数统计图表的典故来解释,更是牵强附会。放榜那一天,应当马上把题名录呈上去。题名录不能先写,必须在拆卷后念一个名字,然后付给填榜的纸条,再登录一个人。现在还把纸条叫录条,来源就是这样的。这个题名录也要拜了之后才能送上去,就像臣子拜了奏折才能送上去一样。如果不放榜,就写不成题名录;而题名录写不成,也就放不了榜。所以题名录和榜文要一齐放在桌子上拜。因为榜大录小,在灯光的照耀之下,人们只能看到榜而看不到录,所以误认为是拜榜。此后,有时因为题名录还没有写完时天就亮了;也有时因为考官急于报告皇上,先拜完就走了,以致也有拜的时候桌子上没有摆放题名录,久而久之,这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堂吏也许会认为没有题名录也可以拜,就不再摆放题名录了。又因为没有摆放题名录,可以暂时延缓,等以后再追送,以致在写完榜后,也没有题名录摆放,于是这种九拜礼就渐渐转移到榜文上了。我曾经问过先师阿文勤先生,他就转述了李文贞讲过的情况。李文贞先生就是阿先生在康熙己丑年参加会试时的主考官。
翰林院堂不启中门,云启则掌院不利。癸巳,开四库全书馆,质郡王临视,司事者启之。俄而掌院刘文正公、觉罗奉公相继逝。又门前沙堤中,有土凝结成丸,倘或误碎,必损翰林。癸未,雨水冲激,露其一,为儿童掷裂。吴云岩前辈旋殁。又原心亭之西南隅,翰林有父母者,不可设坐,坐则有刑克。陆耳山时为学士,毅然不信,竟丁外艰。至左角门久闭不启,启则司事者有谴谪,无人敢试,不知果验否也。其馀部院,亦各有禁忌。如礼部甬道屏门,旧不加搭渡。搭渡以巨木二方,夹于门限,坡陀如桥状,使堂官乘车者可从中入,以免于旁绕。钱箨石前辈不听,旋有天坛灯杆之事者,亦往往有应。此必有理存焉,但莫详其理安在耳。
注释
掌院:明清两代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省称。
癸巳:乾隆三十八年(1773)。
质郡王:永瑢(1743—1790),清高宗第六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袭贝勒,号九思主人;乾隆三十四(1769)年十月管理内务府事务;三十七年(1772)十月封质郡王;三十八年(1773)九月充四库全书馆总裁。
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