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昆顺走廊
“怎么,这都隔了多少年了,居然还能叙得上亲戚?我听着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郑地虎有些不可思议地放下了手里的报告,“新鲜,要不是这码子事,我还真不知道呢!这客户人家的根子,真是中原老地?那他们当时干嘛南下呢?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怎么还能知道的?”
“族谱虽然说是都烧了,可那也只是能搜出来的,搜不出来,夹在包袱里带走的也有,记在脑子里的也有,就算记不清具体的辈分了,郡望、堂号,这个是从小看着牌匾看到大的,哪能轻易忘记?只是说这些年来,他们都分散居住,说这些也没必要罢了。”
在他下首,莫祈平相当从容地回答着郑地虎的问题,他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郡望’、‘堂号’这些冷僻的词汇了,连语气也和土生土长的华夏百姓没有什么区别。“等到这些中原道的移民一下来,双方互相一打问,也不知道是谁先提起的,立刻就开始认亲联宗了。”
“怎么联?还是按族谱来,找到实在亲戚再联?”
“只要郡望相去不远,这就能联了。”莫祈平看了郑地虎一眼,带些打趣地道,“我看总督大人府上,从前也是这么联的吧。”
要说十八芝还在当大海王的时候,郑家在福建道闽南一带,的确也是如此经略的,郑地虎也不生气,哈哈一笑,纠正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还是要同姓、同祖籍才能联的,否则,吃相就有点不好看了,是要遭人笑话的。”
“这不就是了,如果不遭人笑话,哪怕老家隔了十万八千里,也不是一个姓,只要有需要,也是可以联宗的。”莫祈平慢悠悠地说,“如今的南洋,又有谁会来笑话这些新百姓呢?这些初来乍到的百姓,正是要抱团立足的时候,当然是想怎么连就怎么连了——还真别说,这联宗效果是真不错,您一向的一个担心,说不准还真就迎刃而解了。”
“你是说——”郑地虎也立刻明白了过来,不过他说不上喜出望外,的确是松了口气,但也不无忧虑,“但还要看六姐怎么想……联宗什么的,不是宗族又冒头了吗?六姐未必就真很喜欢了。”
“六姐不也不喜欢宗教吗?都是不喜欢,与其一家独大,倒不如互相制衡。”莫祈平的看法却很开放,他示意郑地虎继续往下看报告,“中原道移民这么半年安顿下来,还有一个很良性的现象——水稻没那么难种了,这些人种主食的热情是很高涨的,甚至还带动了亲近的汉民,今年的征粮任务,总督府应当不需要太操心啦。”
“真的?”
如果说,这联宗的消息,对总督大人来说,还是喜忧参半,但征粮任务的乐观前景,就立刻让他满脸发光,迫不及待地去翻阅报告的下半部分了:说来也是可叹,南洋这里,迄今为止,都没有实现精细化统治,郑地虎空有总督之名,实际上手底下的班子却始终残缺不全。
大多数时候,他需要借助知识教来完成自己的治理,而因为华夏本土祭司人才的匮乏,张道平、圆性等人,都在彩云道这些南洋北部活动,买地势力发展的吕宋、占城、满者伯夷等地,几乎全是夷族祭司,这也是为何,他要从莫祈平这里获取消息,甚至可以这么说,一旦把知识教拔起,买地对南洋的控制就立刻成为了一纸空文,那些洒落在各地的移民农、林场,顷刻间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缺少了那条能串起来的线。
当然,现在来看,知识教这根线还是很牢靠的,同时依然相当好用,在很多时候,查缺补漏起来,想得比郑地虎还要更加周全。莫祈平说,“当然是真的,这些汉民是真正受过灾的,米价再低,他们也愿意多种。很多人甚至踊跃以平价把粮食卖给我们,因为他们知道,平价买的这批粮全都是要运去北方做赈济的。
“有些慷慨热血的客户人家,和他们结交之后,听说粮食是周济所谓的同乡,也愿意多种一点水稻。我还没调查私种棉花的事情,只要今年水稻产量有提升,也就不追究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吧——只是你也猜得到,这么豪迈的人不会太多的,还得靠他们刚走出来没多久的那批,总督大人,要这么论起来,去年大江洪灾,对我们南洋官库影响虽然大,却也让你今年的工作好做多了!天下事,别看天南海北,相隔万里,其中的联系也够奥妙的了!”
郑地虎板着脸说,“这可不是能浑说的事!不过确实,这几年也就南洋天候还算不错,倒是越来越宜人了,夏天似乎都没那么热了,雨季的雨水也少了些,倒是易于积攒土地肥力。也就是身毒方向老有瘟疫,算是个疥癣之疾吧!”
虽然板着脸,但话里那股舒心劲儿,是可以轻易品味出来的,莫祈平也是会心一笑,示意郑地虎快些看完报告,和他商议正事,“这批新灾民一来,感觉民心是真按不住了,土地扩张势在必行,是把他们往北引导,还是往南引导去满者伯夷?目前他们自发还是想往北,甚至已经听说了昆顺走廊的事情,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对我们小祭司询问个不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