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昆顺走廊(第2/4页)

倘若不是总揽南洋全局,对华夏大势也了如指掌的郑地虎,一时间真是不容易接住莫祈平的话头,这里掺和了好几个方向的机密消息,都不是报纸上刊载的,一般的吏目没有消息来源,对于这些话题也只能张口结舌不知所云了:

莫祈平所说的江南洪灾,是去年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自从山阴大疫,中原道乱起,大顺军崛起,百姓陆续南逃,已经过去了两年光景。这期间,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且不说整个北方没有中断过,只是各地情况波动不一的旱情、蝗灾,就是江南也不是风调雨顺,甚至可以说,一样是险象环生。

去年春天,第一批中原道移民到达江北,刚安顿下来,学着种了一季的庄稼,到了梅雨季,好了,整个大江流域,就和捅破天一样,北方有多旱,南方就有多涝,那雨下的,有些低洼地带,洪水直接都盖了房顶。和旱灾时还不同,旱灾时,死人那都是慢慢的饿死,这洪灾死人,水流一冲,顷刻间家破人亡,一点声息都没有!

灾情最重的地方,还叠加了疫情:江南道有一府,也不知道是传说还是真事,几百万只老鼠成群结队,被洪水逼得从府县里冲出来,直接跳河游去对岸江北!倘若是发生在敏朝,这又要被当成是国之将亡的妖孽征兆了!仔细想想,这么多老鼠,怎么可能不带来点疫病?!

这要不是过去近十年,大江沿线一直在疏浚航线,修水电站,倘若大江处处泛滥,恐怕受灾人数还要更广——疏浚航线,修船闸,这和水电站是配套的,包括修通三峡有线电报,都是大江委员会的工作。

平时不见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电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不但昂贵,而且也只能暂起到一个夜间照明的效用,但在去年是真的见了功,体现出了他们工作的扎实:大江全流域,真正泛滥的多为支流,影响毕竟还是较小。

大江航道沿岸的小水电站,起到了很好的蓄洪作用,调节洪峰,令江南灾情的受灾范围也被控制在了一个较低的区间。至少买地的库存还算是应付得过来:沿岸报绝收的州县大概占了总州县数目的30%,其余州县均有程度不同的歉收,但粮食供应在南洋全力的支应下,还算是周转过来了。

再加上救灾部防疫队的全力组织,江南百姓在大力宣教之下,灭鼠热情也空前高涨,在买地全国范围内的灭鼠运动之下,幸未出现鼠疫再一次大范围流行。因而,买地百姓虽然也不免应付物价上涨的局面,但粮价还算平稳,日子也总能过得下去。

对于买地多年的老人来说,已经过了多年的好日子,虽然这些年来,冬日越来越冷,但棉花、毛衣的普及,让过冬难度下降,他们是不会因为一年偶然的大灾而萌发迁徙念头的。但中原道的移民们,想法就不一样了。

第一年就遇到了这样严峻的大雨,不免让他们对江北的气候,信心下降。再加上这几年南洋的确风调雨顺,给移民的政策又好,他们便很积极地迁徙过来种田了——在老家挨了几年的饿,到了江北,粮食供应也还紧巴,那就去粮食最丰产的地方呗!天下都在吃南洋米,总不能到了南洋还担心饿肚子吧!

在南洋,的确是饿不了肚子,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南洋大概是全天下米最廉价的地方了,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必然的影响——南洋的农户,接受教育越多,心思越灵活,就越不愿意种米,这其中的道理,和江南毁田养桑是一模一样的。

米价低,就代表了稻田的单位产值低,即便产量高,也有很多机械帮助减轻劳动负担。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100斤棉花、100斤橡胶、100斤白米,把它们运到村口发卖,付出的汗水,也是100斤的力气,可获得的收入,却是天差地别,一个农户如果三种作物都能种,他会更愿意选择种哪种?

正是因为南洋这些年气候好,种什么都能活,除了南洋米之外,还供应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等或重要或新奇的新作物,农户才会在作物中挑三拣四,并且呈现出明显的趋利取向。哪怕是知识教,都无法扭转这样的势头——如果强求一个人不为自己牟利,那么这样的宗教也会被毫不犹豫地抛弃。这是任何人不能反驳的道理。

如果说,买地本土连年丰产,那也就罢了,可就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本土气候灾害频发且越来越严重,南洋米,已成为了本土粮食供应的生死线,没有南洋米,别说北方赈济立刻就要中断,就是还未完全消化的江南诸道,工作也必然难以开展。

所以,六姐对南洋委员会的公文来往中,提到确保南洋米产量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语气越来越慎重,郑地虎就更加不敢掉以轻心了。但他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那就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管是土著,还是原本下南洋的活死人,在知识教的教导下,越来越会种地也越来越聪明了,在本地更是已经扎下根来,对知识教的依赖度逐渐下降,已几乎可以自给自足,他们也就越来越不愿意种水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