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四 · 槐 西 杂 志 四(第32/41页)

磔(zhé):汉字笔画,即“捺”。

译文

凡是物品,如果太像人形,一旦年代久了,大多能幻化。堂兄纪中涵说:他在旌德县做官的时候,有个同僚爱好戏剧,他让工匠做了一个女人偶,高矮和真人差不多,全身的体态形状以及隐秘部位,也都处处像人;手脚、眼睛、舌头等都设置有机关,能弯屈运动;衣裙首饰等也都可以按季节更换。耗费了一百两银子,简直超过了古代巧匠偃师的工艺。他有时候把人偶立在桌案旁边,有时让它坐在床上凳子上,用来玩笑取乐。一天夜里仆人听到书房里有“格格”的声响。当时门窗已关闭上锁,仆人捅破窗纸往里面偷看,月光照在窗户上,只见那个人偶自动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仆人急忙报告主人让他自己悄悄看,果真是这样。主人把人偶烧了,焚烧的时候人偶还“嘤嘤”地喊痛。又听先祖母说过:舅祖张蝶庄先生家有几间空房子,存放杂物。婢女和老妈子有时夜里看见院子里有个女子,容貌美丽,但下巴上长着硬邦邦的长胡子,两颊也长着刺猬般的一撇胡子,带着四五个小孩子做游戏。小孩有的跛足,有的眼瞎,有的头面破损,有的没有鼻子耳朵。有人来了它们就突然不见了,不知是什么妖怪。它们不害人,也不到外面去。有人说是眼睛看花了,有人说是瞎编的,都不把它当回事。后来清点这间房子里的杂物时,看见有一套破损开裂的虎邱泥人,形状和人们看见的一样,那个女子脸上的胡须,原来是孩子们玩耍时用笔墨画上去的。

景州方夔典言:少尝患心气不宁,稍作劳则似簌簌动。服枣仁、远志之属,时作时止,不甚验也。偶遇友人家扶乩,云是纯阳真人。因拜乞方。乩判曰:“此证现于心,而其原出于脾,脾虚则子食母气故也。可炒白术常服之。”试之果验。夔典又言:尝向乩仙问科第。乩判曰:“场屋文字,只笔酣墨饱,书味盎然,即中式矣,何必预问乎!”后至乾隆丙辰登进士。本房同考官出阅卷簿示之,所注批词即此八字也。然则科名前定,并批词亦前定乎?

注释

远志:中药名。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等。

乾隆丙辰:乾隆元年(1736)。

译文

景州人方夔典说:小时候曾经老是觉得心神不宁,稍微劳累心就“扑扑”地跳。吃枣仁、远志之类,有时好了有时仍然发作,不是很灵验。一次碰到朋友家扶乩,乩仙称是纯阳子吕洞宾。他趁便拜求仙人给个药方。乩仙判道:“你这个病症表现为心脏不舒服,但病根在脾,脾虚就损伤元气的原故。可以炒白术经常服用。”他试过果然很灵验。方夔典又说:他曾向乩仙求问自己科考的情况。乩仙判道:“考场上写的文章,只要能做到笔酣墨饱,书味盎然,就能考中,何必事先问明白呢?”后来到了乾隆丙辰年,他考中进士。他所在的一房同考官拿出阅卷簿来看,上面批的就是这八个字。这么说来科举功名是前定的,难道连试卷批语也是早就注定的么?

高梅村言:有二村民同行,一人偶便旋,蹴起片瓦,下有一罂。瓦上刻一字,则同行者姓也。惧为所见,托故自返,而潜伏荟翳中;望其去远,乃往私取,则满罂皆清水矣。不胜其恚,举而尽饮之。时日已暮,无可栖止,忆同行者家尚近,径往借宿。夜中忽患霍乱,呕呭并作,秽其床席几遍;愧不自容,竟宵遁。质明,其家视之,则皆精银,如镕汁泻地成片然。余谓此语特供谐笑,未必真有。而梅村坚执谓不诬。然则物各有主,非人力可强求,凿然信矣。

注释

荟翳(huì yì):这里指草丛。翳,遮盖物。

霍乱: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起病急骤,剧烈泻吐,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这里指突然而起的吐泻。